数百位专家齐聚四川绵阳,共探养羊“真经”
7月22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25年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主办、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承办,邀请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外共计600名左右的代表到场参会,围绕羊的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展开深度研讨,为四川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是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全国羊养殖领域科研工作者、从业者自愿组建的国家级学术团体。多年来,分会通过整合产学研资源,为中国羊健康养殖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与实践支撑。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理事长张英杰表示,近两年来,受市场调节的影响,羊养殖效益下降,正面临困境。当下,如何做到稳产、降本增效、疫病防控以及名优品牌建设,是目前的主要工作。对此,张英杰建议,可通过跨区域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推动我国养羊产业走出低谷,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草原牧业处处长付建勇提到,近期,四川专题审议通过了《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围绕扛起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使命任务,强化政策协同和正向激励,全产业链谋划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风险防范协同。尤其关注四川统筹抓好供给安全、防疫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以及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平稳健康发展,更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增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会场外的展示区,数头雪白的羊标本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周爱民介绍,这是他们自2015年起全新培育的羌山大白羊。该羊利用群体继代选育方式,由北川白山羊杂交波尔山羊、萨能奶山羊品种培育而成,现已在北川、平武等山区示范推广,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群体规模数量突破5万只。
“羌山大白羊与常规品种相比,体型、生产性能、繁殖率以及屠宰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周爱民表示,羌山大白羊可实现两年生3胎,6月龄的羊出栏体重可达40公斤以上,较常规品种提升20%。
绵阳培育出羌山大白羊的成功案例,是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的一个缩影。据悉,2024年,四川羊存栏1167.8万只、出栏1498.9万只、羊肉产量23万吨,分居全国第八位、第七位、第七位,是全国重要的肉羊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四川不断统筹农区、牧区、草山草坡地区羊生产,加快转变肉羊生产方式,积极推动肉羊生产高质高效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简州大耳羊种羊首次出口乌干达,标志着四川自主培育品种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
会上,国家肉羊体系首席科学家刘永斌教授、国际山羊学会主席Noemí Castro博士(西班牙)、国际山羊学会前主席Beth A.Miller博士(美国)、安徽农业大学黄桠锋等来自全国各地近30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作者:朱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