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石椅村大球盖菇林下错季栽培初见成效
5月9日,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的一处枇杷林下,一朵朵一簇簇大球盖菇破土而出,酒红色的菌盖在雨后的一片新绿中格外显眼,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在北川县石椅村开展的大球盖菇林下错季栽培试验成功出菇。
“石椅村降水丰沛,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比城区低2-3℃,4-5月份的平均地温不超过20℃,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林下空间十分适合发展错季林下中、低温食用菌栽培。该大球盖菇菌株是由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连续五年在绵阳、梓潼、达州等地区试,筛选出的长势强,肉质厚实,产量稳定,抗逆性强的中低温菌株。通过调整菌种量、铺料量、覆土层厚度以及保持土壤湿度,首次实现绵阳地区大球盖菇的春末夏初错季栽培出菇,可填补这个季节鲜菇市场的空缺。”林下大球盖菇错季栽培成功得到北川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勇一行人的关注,负责人钟钼芝为他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邓勇表示:“石椅村村民利用荒山荒坡全面发展枇杷、李子水果种植1600余亩,林地资源丰富。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可以使林业和大球盖菇种植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当地群众增添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大球盖菇色泽鲜艳、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元素,享有“山林珍品”的美誉,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利用林下闲置空间发展大球盖菇种植,稻草、玉米秸秆等可作为基质,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菌糠是优质的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林木生长,降低苗木管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成本;同时按8000元/亩成本,3000斤/亩的大球盖菇产量,鲜菇市场价格8元/kg,保守估计每亩可增收3000元以上。
大球盖菇林下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巩固脱贫攻坚成功,助力乡村振兴。
(食用菌研究所 黎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