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指导安州区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生产再获成功
2022年8月16日,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安州区农业农村局共同实施的“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百亩示范方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过田块选定、现场收割、称重、水分测定、扣出杂质、产量计算等环节,专家组一致认为,采用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平均母本产量为176.5kg/亩,比传统制种增加产量22.5kg/亩,增产14.61%,该技术值得大面积推广。
7月以来,四川多地连续高温干旱,一度威胁水稻结实。这个产量结果让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肖龙甚是欣慰。母本种植密度是高产的前提,无人机赶粉的飞行质量是高产的关键,在这2个重要环节,召开了多次现场会,讲解技术要领。肖龙说,用25厘米的插秧机,株距调到12厘米,母本亩有效密度就可达到1.8万窝,每窝栽5苗,基本苗为9万苗,若每苗形成2个穗,有效穗可达18万穗,高产的骨架就基本形成。现在田间的亩有效穗接近20万以上,结实率也较高,产量达到这个水平是应该的。
测产的田块是绵阳市安州区永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该社理事长林启平介绍,去年在绵阳市农科院的老师指导下,100亩川香优2号制种,全部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亩产290.2公斤,比传统授粉增产6.4%,今年再试泰优808制种,又比传统制种方式增产。他说,今年他调查了种植4行父本,24行母本的结实情况,中间行与边行没有明显的差异,他想明年要把行距25厘米的9行插秧机发挥更大的效率,准备母本行扩大到27行。他继续介绍,今年无人机赶粉,100亩只需要45分钟,授粉2次也仅仅90分钟,1台无人机完全够用了,一般授粉周期为10天,采用121授粉法,前3天花粉量少授粉1次,花粉量多时连续授粉5天,每天两次,后2天授粉1次。无人机授粉效果明显优于人工授粉,在授粉高峰期人工授粉需要3次/天,而无人机只需2次/天就足够了。明年计划购进自动巡航无人机,让一个人操作两台无人机,降低人工成本。为了保证种子收割质量,在收割时采用半喂式收割机,避免全喂式收割机出现的混割现象,1亩父本稻谷有260斤产量,价值近400元,传统制种模式把父本全部割除丢弃,感觉还是可惜,现在采用全程机械化,不仅增加了制种收入,还解决了用工荒的难题。
安州区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县,水稻制种面积正在恢复性增长,为了提高制种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安州区种子管理站站长蒋涛说,为了搞好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准备引进红外线平地仪和无人驾驶的插秧机,提高栽插质量,降低劳动力成本。
汪代华说,全程机械化技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多年示范推广,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对于全程机械化技术,技术完全成熟,没有任何风险,基本上解决制种产业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的难题。产业要更好的发展,企业应该把亲本纯度99.5%的标准进一步提高,1亩母本苗有1.8万窝,每窝有5苗,杂株母本会有450苗,相当于杂株分布在450窝内,全部割除需要0.5个工,投入劳动力成本为80元,若亲本纯度提高到99.9%,用工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亲本的纯度会成为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另一个瓶颈问题,现在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土肥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向薇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