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梓潼指导的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喜获丰收
2022年8月10日,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梓潼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实施的“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示范现场进行测产验收,经过田块选定、现场收割、称重、水分测定、扣出杂质、产量计算等环节,专家组一致认为,采用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平均母本产量为259.4kg/亩,比传统制种增加产量28.1kg/亩,增产12.1%,该技术值得大面积推广。
经对生产成本的测算分析,全程机械化制种比人工制种节本240.00元/亩,增收父本118.0kg/亩,单价按2.60元/kg,增收306.80元/亩,增收母本产量28.1kg/亩,单价按20.00元/kg,增收562.00元/亩,三项合计节本增效1108.00元/亩,比传统制种模式节本增效48.1%。
测产验收的田块是梓潼本本农场的,农场主蒋本友介绍,他今年发展了1200亩制种水稻,基本上采用了全程机械化技术,他非常自信地说,验收的146亩制种,品种是泰优398,想不到有这么好的收成,今年这个百亩方示范片,就可以增收10万元以上。他给大家算了一个账,他说,传统人工移栽父本母本秧苗,需要500元/亩,采用机械栽插只需要230元/亩,同时,通过扩大父本和母本的行比,无人机授粉效率提高了,还可以收110kg/亩父本稻谷,而传统模式在父本授粉结束后全部割除,相当于损失了近300元/亩收入,机械栽插增加了密度、无人机赶粉提高了授粉效率,产量还增加了10%以上,又省工又省力还高产,明年我的制种田全部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
梓潼县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大量劳动力转移造成水稻制种面积不断萎缩,水稻制种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是赶粉,在酷热的高温下水稻才开花,顶着中午的烈日,在田间使劲的摇动竹杆或快速的拉动绳索,才能把花粉赶起来,让花粉均匀的落在母本上才能完成授粉,一般需要工作7到10天,非常的辛苦,只有强壮的劳动力才能有效的完成赶粉任务。梓潼县种子管理站站长陈凯说,今年全县的无人机是供不应求,广大制种农户已经认识到无人机赶粉的效果,尤其是今年天气太热的,很难请到赶粉的劳动力。无人机赶粉价格是8元/亩次,人工赶粉10元/亩次,随着时间推移,无人机代替人工授粉是大势所趋。人工成本还在呈上升趋势,而无人机授粉的价格应该还会出现回落,明年要提前搞好预判,把其它区域闲置无人机调动起来,更好满足制种农户的需求。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2013年开始系统地研究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历史10年制定了《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带动了全市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的广泛应用。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科科长汪代华说:“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走到了全省前列,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变成了集约经营,把分散化、碎片化的生产制种基地变成了集中化、规模化的生产,只要杂交水稻制种的亲本纯度进一步提高,人工去杂成本进一步降低,制种将变得更加容易。传统水稻制种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现在农村劳动力结构无法支撑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化发展,造成基地面积极其分散,种植生产的隔离条件越来越差,种植质量令人堪忧,全程机械化的前提就是规模化、集约化,从而全面实现规模化种植。绵阳市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市,安州、梓潼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适宜杂交水稻制种,是理想的制种基地,通过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子质量,提升了种业竞争力,更能体现川种优势”。
(土肥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向薇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