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西南及南方区2020年田间开放交流日”在绵阳顺利召开
为展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加速体系成果转化,将农业科技在提升单产、改善耕地质量、提升比较效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西南及南方现代玉米产业发展。按照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安排,10月6至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梓潼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在梓潼县组织召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及南方区2020年田间开放交流日活动”。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研究员,育种、栽培、农机、植保、土壤和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与营养评价相关岗位科学家及团队成员,西昌、南充和绵阳综合试验站及团队成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省农技推广与服务中心、省种子管理站、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相关领导,中江、盐亭、三台、梓潼县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大户等)代表,四川电视台、绵阳电视台、梓潼电视台等80余人参会。
此次会议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百亩示范方现场观摩。百亩示范方重点展示了适宜西南山地夏玉米机械化种植的中单901、协玉901等绿色优质高效多抗宜机玉米新品种5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明顺研究员介绍夏玉米宜机品种特征特性与品种选择要求;展示了夏玉米绿色丰产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1套,该技术模式优化集成了两熟净作、全程机械化、适度增密增产、缓控释肥一次性机械化施用、“一拌一喷”病虫综合防控等系列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适宜山地玉米机收作业的玉米收割机及配套农机具4台套,并进行了玉米粒收作业现场演示。
二是山地玉米机收作业现场观摩。现场演示了对行收割和不对行收割两种类型玉米收割机田间收割作业效果。同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梓潼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实施,位于梓潼县长卿镇的1100亩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示范区平均亩产574kg。专家组认为:选用中单901、协玉901等耐密宜机品种,配套“适雨晚播、高密度机播、一次性机械化施肥、机械晚收”等为关键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实现了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显著提高了玉米种植效益,促进了丘区玉米增产增收,为适宜区域提供了成熟的技术示范,尤其是在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阴雨寡照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稳产增产,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建议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三是西南山地玉米生产技术座谈会。首先,与会领导、专家和市县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代表等,就当前四川玉米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明顺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邹国元研究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刘永红研究员分别从玉米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玉米产地环境的修复与思考、南方山地玉米绿色丰产机械化协同增效生产技术探讨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本次活动顺利的召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四川高产优质宜机玉米新品种、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玉米产业由高产向绿色化、优质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四川山地玉米竞争力,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玉米研究所 卢庭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