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薯类研究所成功召开马铃薯晚疫病无人机防治和机械化收获现场会
2020年4月24日我院薯类研究所邀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潘海平研究员及来自省农科院、省农机研究院、成都农林院岗、达州农科院和南充农科院的岗位专家沈学善、刘小谭、冯焱、赵思毅、周全卢等到江油市武都镇和盐亭县高渠镇,参加由我所组织召开的马铃薯晚疫病无人机防治和机械化收获现场会,并到我院参观平坝区马铃薯杂交制种和种薯繁育。我院副院长赵雄伟、薯类研究所所长丁凡,科研人员邹雪向参会专家汇报了我院为马铃薯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品种选育及种薯繁育新技术研发情况。
上午马铃薯专家团队、江油市农业农村局农推中心何钢主任等一行30多人来到武都镇涪阳村明利家庭农场观摩无人机喷施药剂技术。该家庭农场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近600亩,带动着周边农户种植马铃薯5000多亩,我所积极与农场对接开展马铃薯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共同合作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指导病害防治,促进马铃薯高效益生产模式在当地的推广。此次正值农场最后1次喷施晚疫病防治药剂,田间晚疫病得到有效预防,现场仅10多分钟无人机便完成了10多亩地的药剂喷施作业,其高效节本优势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下午团队来到盐亭县高渠镇群乐村旭升家庭农场,该农场常年种植马铃薯面积在500亩左右。我所作为技术指导单位与农场合作,集成创新出以“优良早熟品种,脱毒种薯,大棚双膜,水肥一体化,统防晚疫病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平坝区冬作马铃薯高效益种植技术。专家通过现场测产,鲜薯平均产量3321.7kg/亩,其中大薯率高达93.5 %,按该农场将马铃薯远销江浙一带的田间收购价大薯3.7元/kg,小薯2.0元/kg计算,每亩总产值达到了11708元,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首席专家潘海平研究员充分肯定我所工作成效,提出薯类创新团队在目前抗疫情,备生产,保丰收的目标下,应该积极发挥马铃薯周期短,风险低,效益高的优势,围绕川薯提质增效,将工作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对接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薯类所副所长丁凡表示马铃薯是我市贫困山区重要的口粮和经济作物,人工劳动成本是马铃薯生产中最重要支出,马铃薯晚疫病无人机防治和全程机械化的节本增效优势明显,我所将继续做好技术研发、指导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全面促进我市马铃薯产业全程机械化发展。
(薯类研究所 丁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