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报道 >详细内容

我院小麦研究所《矮秆多抗小麦绵麦37及其衍生品种的培育与应用》研究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8-12-21

由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科研人员任  勇、李生荣、夏先春、杜小英、李  俊、唐宗祥、刘俊豆、侯锡学、欧俊梅、何员江等主研完成的成果《矮秆多抗小麦绵麦37及其衍生品种的培育与应用》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k1011.jpg

k1013.jpg

该成果针对西南麦区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频繁丧失,抗白粉病和蚜虫品种缺乏,育种可用亲本资源短缺等关键问题,通过育种思想、方法和材料创新,提出了“矮秆为基础,抗病为前提,穗重为中心,调整株叶型,提高穗粒数”的育种理念,采用分段式聚合杂交,多环境胁迫选择,成功创制出优良品种绵麦367、绵麦51、绵麦228等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和四川审定,参加国家、四川省区试和产量鉴定试验小麦新品系199个。其中,1个品种被推荐为国家主导品种,4个品种被推荐为四川省主导品种;1个品种作为国家长江上游区试对照品种,2个品种先后作为四川省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从分子水平系统解析了绵麦37关键性状的遗传基础。发现了7BL染色体上抗条锈病新基因yrMY37;创制了具有新型结构6VS/6AL易位系的小麦种质,丰富了该易位系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矮秆、抗病虫和千粒重等33个重要性状156个基因在绵麦37中的等位变异。绵麦37及衍生品种已成为四川小麦育种的核心亲本和西南麦区第七次品种更换的主要品种。编写专著6部,发表论文39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名,获植物新品种权1项。育成品种累计推广4510万亩,增收小麦14.8亿公斤,新增效益32.56亿元。其中近三年推广面积1746万亩,增收小麦5.63亿公斤,新增效益12.38亿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小麦所  科技科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