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优质专用型绵薯系列甘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通过成果鉴定
6月29日,绵阳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薯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优质专用型绵薯系列甘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以省农科院副院长黄钢研究员为主任委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大一研究员为副主任委员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在听取了我院余金龙副院长的研究报告、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质询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项目中提出的4项优质专用型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为专用型甘薯新品种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其中,“带蔓收获、综合评判和多点鉴定”的甘薯育种技术和首次提出的“早育早栽、蘸根免浇”为核心的甘薯轻简化栽培新技术,成功解决了甘薯栽插后浇水费时费工、劳动强度重的瓶颈问题,整体技术居国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对推动甘薯专用型品种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十五”以来,我院薯类研究所在“带蔓收获、综合评判和多点鉴定”为核心内容的甘薯专用型品种选育新技术的指导下,共选育绵薯5号、6号、7号、8号和绵紫薯9号共5个淀粉型、食用型和高花青苷型优质专用型甘薯品种,并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中,绵薯8号经检测胡萝卜素含量达12.4mg/100g鲜薯,是我省已审定的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甘薯新品种;绵紫薯9号经检测花青素含量达76.53mg/100g鲜薯,在我国已审定的紫色甘薯品种中属于高花青素类型,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同时,通过“专用型品种+专业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用型品种推广应用模式,薯类研究所在全市建成了大面积规模化的专用甘薯产业化基地,促进了甘薯加工企业集群的发展。据统计显示:2001-2012年,项目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49.1万亩,新增鲜薯99.2万吨,新增产值15.5亿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甘薯研究所 丁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