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3月上旬,绵阳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在李生荣站长的带领下,对三台、中江、江油和梓潼等4个示范县进行小麦苗情考察调研。在示范县技术骨干的培同下,对当前大面积小麦苗情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高产创建、新品种展示和筛选试验进行考察调研和走访当地农户,根据考察调研结果,形成2012年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一、当前小麦生长特点
由于2011年10月上中旬降水较多,土壤墒情好,95%的小麦都在最佳播期内完成播种,播种后11月气温较常年偏高,出苗快而整齐苗情长势较旺,拔节前一、二类苗比重明显偏大,当前小麦已开始进入孕穗期。
由于今年播种时土壤墒情好,冬季阴雨天较多,各地基本上没有旱情出现,丘陵坡地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去年。目前大部分麦田群体结构合理,高产创建(绵杂麦168和绵麦367)在各县长势喜人,预计今年小麦产量将有较大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今年秋冬阴雨天数明显偏多,部分下湿田有不同程度的湿害发生,表现为分蘖少、长势弱、叶片发黄。
2、小麦条锈病发病偏重发生。由于冬季气温偏高及阴雨天数偏多,加之部分农户种植的不抗病的老品种,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蔓延,当前随着气温的回升,在各县都发现了小麦条锈病的中心病团,特别是在中江县的兰华镇及江油市的武都镇,现已普遍发生条锈病,个别田块发病较重,白粉病和蚜虫危害也有所发生。
三、当前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1、继续抓好开沟排湿工作
今年秋冬降雨相对较多,在部分稻茬麦田及下湿田,有一定程度的湿害发生。而且当前小麦又进入孕穗期,各地应充分利用农闲时节,组织人力,清理好厢沟、边沟,降低地下水位,以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提高小麦产量。
2、抓好肥水调控
对部分群体明显不足、有脱肥现象的下湿田块,可在近期喷施尿素1-2次,配合施用KH2PO4,也可撒施草木灰于田间,以达到增粒壮籽、壮秆防倒的效果。
3、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由于冬季气温偏高及阴雨天数偏多,十分有利于小麦条锈菌的蔓延潜育。随着开春后气温的逐渐回升,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将进入快速蔓延危害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也将逐渐加重。
因此各地植保、农技部门应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病虫害预报,坚持“打点保面、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策略,以防出现大流行。
对于发现了小麦条锈病中心病团的麦田,要重点进行专业化防治,封锁中心病团和中心病田,力争“打点保面”率达到100%。
对于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开花期进行“一喷多防”,将预防赤霉病和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的药剂混合在一起,一次性施用,省工节本,综合防治效果好。
(绵阳综合试验站 李生荣 周 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