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报道 >详细内容

妙手育良种 百姓仓廪实——市农科院加强科技攻关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发布时间:2011-02-24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妙手育良种    百姓仓廪实


——市农科院加强科技攻关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而决定粮食丰产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优良的种子,一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只有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先进的技术,才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


——题记


  今年小春生产前夕,素有“川北粮仓”之称的绵阳、德阳、广元、遂宁等地麦农不约而同地收到了来自我市农科院(原市农科所)一份关于《川北部地区2011年小麦增产增效技术建议》的“科技大礼”:今冬冻害可能异常严重,请选用抗冻抗湿害小麦品种!如今,寒冬已去,看着遭受了持续多日冰冻雨雪天气的小麦安然无恙,川北530万亩小麦种植农户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推广的农业科研部门,市农科院始终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战略,坚持走公益性的办所方针,狠抓农业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和示范推广,仅“十一五”5年期间,就先后育成新品种32个(次),获得品种权41个,其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在长江流域17个省市累计推广1.5亿亩以上,为国家新增粮食75亿斤,用科技的力量坚定地捍卫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种子决定着土地产出的效益。市农科院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加大新品种培育攻关,多个新品种创下全国“第一”


  围绕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一重心,市农科院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突出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特色,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小麦、水稻、油菜、玉米、甘薯等作物选育上取得重大成就,不但在两系杂交小麦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也是全省唯一能够全部承担“六大作物”育种攻关的地市级研究院所,其科研实力连续10年位居全国市州级农科院所前列,2007年还被列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参与单位。

 


  在小麦科研方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育成了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产量高、综合性状突出的小麦新品种10个,其中国家审定4个。特别是2007年育成的我国第一个同时通过国家和省级双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国内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创造了四川省小麦亩产超700公斤的高产纪录。


  在水稻科研方面,育成的一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分别获得“稻香杯”一等奖和特等奖,为提高我省水稻优质化率作出了突出贡献。育成的优质水稻恢复系绵恢725目前仍是我国南方稻区的骨干恢复系之一,已配组育成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1亿多亩,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油菜科研方面,先后育成新品种6个,《甘蓝型油菜核三系育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高芥酸油菜品种选育在全国更是独树一帜,相继育成了绵油13号、绵油15号、绵油309号等高芥酸品种,为我国高芥酸产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在玉米研究方面,其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抗逆耐瘠、高产稳产性表现突出,其中绵单1号、绵单8号是山区生产主推品种,深受西南山区及干旱丘陵区农户喜爱。绵单系列玉米杂交种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


  在甘薯研究方面,先后育成新品种8个,其中绵薯6号成为地方主推淀粉型甘薯品种,绵薯6号和绵薯8号均获四川省攻关后补助,育成品种全国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近两年来,又先后引进试种50多个紫薯品种,特别是去年引种的万紫56紫薯品种,亩产首次突破3000公斤,产值超过万元。


  技术决定着土地产出的水平。市农科院立足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超过2万亩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科学研究的最终归宿。市农科院在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同时,以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和高产创建活动等项目为载体,通过开设专家大院、系统集中培训、现场参观等形式,对示范基地农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手把手地把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直接传授给农民,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粮食主推品种产量创下新高。2008年,四川省农业厅组织国内同行专家对市农科院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高产示范进行现场验收。经现场测产结果表明:“绵杂麦168”最高产量达到710.72公斤,平均亩产达到571.0公斤,创全省小麦单个田块亩产最高纪录。同年9月12日,市农科院在涪城区杨家镇实施的优质杂交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经省农业厅专家现场测产,“宜香3728”新型优质杂交水稻创下了最高亩产830公斤、平均亩产760公斤的高产纪录,使杂交水稻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灾后农业科技应急攻关同创佳绩:地震后,市农科院在重灾区安县雎水联合开展了《地震灾后改种玉米品种筛选和播期应急试验及集成技术示范》,当年9月,经专家现场测产,该项目因地震影响季节而应急选播的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78.2公斤,为地震灾区生产自救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模式,有效地把因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该院已分别在涪城区杨家镇建立了万亩优质香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游仙区新桥镇千亩产业技术提升基地、江油大堰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安县黄土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三台高芥酸油菜示范基地、梓潼高淀粉甘薯示范基地等,连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在绵阳及周边市县共建起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30余个,年示范面积20000余亩。常年在绵阳及周边地区的14个区县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农民达到150000多人(次),实现了“技术推广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农技推广新要求。


  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据农业部一项专题统计资料显示,市农科院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目前已占到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10%。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前20个品种中,该院育成的品种占4个。育成的小麦品种占全国小麦推广面积的5%,占西南麦区的45%。近10年,该院育成的系列新品种新技术先后在全国近20个省市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4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8亿元,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厚的科研实力,为市农科院近10年来在全国120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中稳居百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市农科院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从制高点上为“十二五”开好局


  围绕全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市农科院还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与重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无缝对接,努力将科技服务融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针对高芥酸油菜加工龙头企业西普日化的需求,市农科院通过加大科技攻关,选育出全国第一个常规特高芥酸油菜新品种绵油13号和全国第一个杂交特高芥酸油菜新品种绵油15号,其芥酸含量分别达到55.88%和52.1%,达到了芥酸含量和产量双高的目的,已在我市及周边地区形成了每年种植50万亩的规模,不但解决了西普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原料的然眉之急,极大地推动了我市高芥酸油菜产业化发展,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由技术创新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


  光友公司利用该院育成的高淀粉甘薯品种建立了10万亩原料基地,仙特米业利用该院选育的优质香型水稻宜香系列品种建立原料基地,在全市推广面积占到了水稻总面积的40%,全省诸多种业企业利用该院育成的小麦、水稻、油菜、玉米等新品种在四川建立了制种基地8万多亩 (其中绵阳5万多亩),有力地推动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每年直接帮助基地农户增收超过1亿元。


  目前,市农科院已先后成功选育出72个各类作物新品种,逐渐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种子产业的重要技术源头,支撑了全国一大批骨干种业企业,我市种子生产面积现已占到全省种子生产面积的50%,为做大做强全市种子产业和“西部种都”的打造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市农科院跳起摸高、高位求进的关键一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市农科院将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为工作重点,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目标,继续保持粮油品种技术研发推广优势,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进行“改革年,项目年”建设,推进传统研究与现代农业共同发展。


  按照“一基五化”的要求,加大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研究和大面积试验示范力度。加大杂交小麦、优质水稻、高芥酸油菜新品种选育攻关,着力打造国家级技术中心。结合全市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狠抓蔬菜、中药材等产业科技攻关,大力建设好“市农科院蔬菜研发中心”。强化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和高产创建。强化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努力把市农科院建设成为连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从制高点上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原载绵阳日报   作者:周晓宇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