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报道 >详细内容

全省市州农科院所“十一五”科技成就展暨汶川地震灾区农业产业振兴科技支撑对接会在我所召开

发布时间:2010-08-25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8月24日,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精心组织下,全省市州农科院所“十一五”科技成就展暨汶川地震灾区农业产业振兴科技支撑对接会在我所召开。农业部科教司,省农业厅、财政厅、科技厅、发改委,绵阳市政府,中国农科院水稻所、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大,有关市州农业局,各市州农科院(所)以及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县的各级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市州农科院(所)育成新品种的田间展示与“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市州农科院(所)代表、联合育种组代表、地震重灾县代表相继在会上交流发言。大会由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主持。

绵阳市副市长赵琪代表市委、市府首先向大会致辞,热烈欢迎各级领导专家来绵检查指导,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赵副市长在全面介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我市农业坚持“一基五化”的发展路径,狠抓农业产业恢复重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所取得的成绩;并充分肯定了市农科所在我市农业发展中所做的工作。 

图为各级领导在十一五展厅参观

 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十一五”以来,我省市州农科院所类区布局基本形成,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科研创新成果丰硕,这些成果有力的支撑了我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和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任厅长指出,“十一五”以来,我省市州农科院所共育成主要粮经作物新品种242个,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88项,获得品种权110项,专利6项,研究农业新技术21项,形成技术规程39项,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已达3.4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省的覆盖面达46% ,其中:水稻占46%,小麦占52%,玉米占29%,油菜占60%,薯类占45%,花生占90%,大豆占85%;大豆、花生、甘薯、苎麻、青稞等一批区域性优势特色作物的研发实力已跃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为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为省农业厅任永昌厅长发表讲话

面对新的形势,任厅长要求,市州农科院所要坚持公益性定位不动摇,围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任务”,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手段,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参与“三大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培训)建设,实施“三大行动”(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努力把市州农科院(所)建设成“三中心、一基地”(应用技术研究集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农技人员培训中心和新型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不断增强持续创新实力、成果转化效率和科技服务能力。要以“四新”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三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以灾区产业振兴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对接服务。

针对市州农科院(所)下一步工作,任厅长强调,要围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公益性农业科研公共服务功能,要构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农业适用新技术示范,加强灾区农业产业振兴科技服务。最后,任厅长还就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联合协作,强化项目带动,强化与灾区对接,强化工作宣传以及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搞好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农业部科教司朱岩处长在会上指出,全国市州农科院(所)在“十一五”期间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川市州农科院(所)也一样。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挥其特色优势,特别是要在灾后重建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地震灾区的农业产业振兴提供支撑,帮助灾区生态恢复,提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训灾区农民等。

省财政长期以来对市州农科院(所)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白明清副处长在参观市州农科院(所)“十一五”成果展后指出,市州农科院(所)已成为我省农业战线上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效果非常好。在各自区域中充分发挥了特色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省委、省府提出的新要求,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力度,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作好技术储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跃健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等单位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会议还安排了有关科研单位及省创新团队与汶川等地震极重灾县签订农业产业重建科技服务对接协议,并进行了地震灾区农业产业振兴科技支撑专题研讨会。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