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报道 >详细内容

发挥特色优势结硕果 支撑产业发展做贡献——绵阳市农科所“十一五”成就简要

发布时间:2010-08-25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十一五”期间,我所坚决执行“坚持公益性不动摇,坚持特色优势不动摇,坚持服务转化不动摇”的办所方针,在农业部,省农业厅、财政厅、科技厅,绵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所员工的艰苦奋斗,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

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小麦育种优势突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十一五”共育成新品种10个,其中国审4个。特别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双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产量极高,国内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并创造了我省平原亩产571公斤、丘区600公斤、攀西地区700公斤的高产记录。

狠抓优质水稻研究。我所育成的一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分获 “稻香杯”一等奖和特等奖。育成的优质水稻恢复系绵恢725目前是我国南方稻区的骨干恢复系之一,育成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1亿多亩,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突出优质和专用油菜研究,“十一五”共育成新品种6个,《甘蓝型油菜核三系育种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新品种选育在全国更是首屈一指,育成了绵油13号、绵油15号、绵油309等高芥酸品种,为我国的高芥酸产业在世界处于霸主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此外,在山区耐旱玉米、高淀粉红苕、耐储运西甜瓜、优质蔬菜、转基因棉花等经济作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所共育成新品种32个(次),获得品种权41个,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15项,发表科研论文279篇,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国长江流域及以南17个省市累计推广1.5亿亩以上,新增粮食75亿斤,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围绕中心、强化服务,支撑产业强劲发展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狠抓当地农业和当前农业的公益性服务,为我市统筹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建立示范基地。分别在涪城区杨家镇建立了万亩优质香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游仙区新桥镇千亩产业技术提升基地、江油大堰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安县黄土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三台高芥酸油菜示范基地、梓潼高淀粉甘薯示范基地等,连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5个综合试验站所建示范基地,已在绵阳及周边市县建立各类示范基地30余个,年示范面积20000余亩,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我所紧紧依托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通过系统地集中培训、现场参观等形式,对示范基地农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手把手地把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直接传授给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经营、有理想的新型农民。先后在绵阳、广元、遂宁、德阳等市的14个区县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农户9000余户,培训人员57000多人(次),实现了“技术推广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农技推广新要求。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科研与重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无缝对接。紧紧围绕全市农业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将科技服务融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西普日化密切合作,应用我所研发的高芥酸品种在我市及周边地区建立了50万亩的原料基地,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带动了基地20多万户农民增收。光友公司利用我所育成的高淀粉甘薯品种建立了10万亩原料基地,仙特米业利用我所选育的优质香型水稻品种建立了万亩优质香型杂交稻原料基地,全省诸多种业企业利用我所育成的小麦、水稻、油菜、玉米等新品种在四川建立了制种基地8万多亩(其中绵阳5万多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每年直接为基地农户增收8000万元以上。

三、准确定位、灾后重建自救帮扶卓有成效

我所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在搞好自身抗震救灾的同时,全力地投入了帮扶灾区灾后重建工作。地震的第二天,我所就及时派出突击队员到安县、江油、涪城、三台等灾区基地帮助农民抢收小麦、油菜种子,直接挽回损失350多万余元,最大限度地保护受灾农户的利益。

同时,我所通过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等措施,为灾区农民生产自救和产业重建恢复“造血功能”。我所还先后派出50多名专家深入江油、安县、平武、北川等重灾区开展技术帮扶工作。在安县雎水实施了《水田改种玉米品种的应急试验及技术集成示范》,通过验收,玉米亩产达了578.2公斤,为地震灾区生产自救提供了技术模式,并在该县黄土建立了200亩农业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引导、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进行产业重建;与平武、北川合作,为他们灾后恢复洋芋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在北川旋坪乡、安县黄土镇开展科技帮扶活动;与三台县签订《院县科技合作协议》等。通过这些工作促进了灾后产业重建和可持续发展。

风劲正是扬帆时,路遥良驹自奋蹄。我所将围绕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绵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努力把绵阳农科所建设成连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建设成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和技术推广的供给站,建设成区域性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区域性科技成果扩散中心、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中心,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