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25第十期(二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建议)

发布时间:2025-09-10

在水产养殖领域,水质恶化、病害频发是制约养殖效益的核心问题。二氧化氯作为国际公认的AⅠ级绿色消毒剂,凭借广谱高效、安全无残留等优势,已成为水产养殖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的关键手段。

一、作用原理:双重机制保障养殖安全

二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基于其强氧化性与独特的微生物灭活机制,具体可分为 “水质净化” 与 “病害防治” 两大核心路径:

1、水质净化原理

二氧化氯(ClO₂)中氯元素为+ 4价,还原为氯化物时可获取5个电子,氧化能力是氯气的5倍。它能高效氧化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氮气、硫酸盐等;同时可分解水体中藻类(如蓝藻)产生的藻毒素,去除因残饵、粪便堆积产生的腥臭味,改善水体透明度与溶解氧水平,为水产动物营造优良生存环境。

2、病害防治原理

二氧化氯对水产病原菌具有 “穿透 - 氧化 - 灭活” 的递进式杀灭作用。首先,其分子能快速吸附并穿透细菌、病毒的细胞壁(或衣壳);其次,可氧化微生物体内含巯基(-SH)的酶类(如磷酸葡萄糖去氢酶),破坏其代谢系统;最后,能与病毒衣壳蛋白反应,改变其结构,导致病毒失去感染能力。对于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如烂鳃病、肠炎病)和病毒性病害(如对虾白斑综合征),均能实现高效灭活。

二、使用方法:分场景科学施用

根据水产养殖的不同阶段与需求,二氧化氯的使用需遵循 “精准适配” 原则,常见使用方法如下:

全池泼洒:适用于养殖全程的水质调控与病害预防/治疗。

预防用量:常规水质下,按0.2-0.3mg/L 浓度计算(如1亩水深 1米的池塘,需20% 二氧化氯粉剂约100-150g),每10-15天泼洒1 次,可抑制病原菌繁殖,稳定水质。

治疗用量:发病时(如鱼类赤皮病、对虾黑鳃病),按0.3-0.5mg/L 浓度泼洒,严重时可间隔24小时再补泼1次,注意避开水产动物脱壳期(如虾蟹),避免应激。

操作要点:先将二氧化氯粉剂用少量水溶解(固态稳定型需活化 10-15分钟),再稀释至适宜浓度,全池均匀泼洒,重点泼洒食台、池底污染严重区域。

工具与养殖设施消毒:针对网箱、捞网、投饵机、养殖池壁等,使用 50-100ppm 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可杀灭附着的病原菌与孢子,避免交叉感染。

苗种消毒:苗种入池前,用10-20ppm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浴5-10 分钟(如鱼类苗种、虾苗),可清除体表寄生的细菌与病毒,提高苗种成活率,浸浴时间需根据苗种耐受度调整,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应激。

水质恶化应急处理:当水体出现浓绿、发黑、异味(如氨臭味)时,按 0.4-0.6mg/L 浓度紧急泼洒,可快速分解有毒物质,24-48小时后配合换水(换水量1/3),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三、应用效果:多维度提升养殖效益

病害防控效果显著:实验数据显示,二氧化氯对水产常见病害的治愈率可达85%以上。例如,针对鱼类烂鳃病,使用0.3mg/L 浓度泼洒后,3-5 天即可控制病情,死亡率降低 90%;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在发病初期使用0.5mg/L浓度,可抑制病毒扩散,成活率提升 60%-70%。

水质指标持续优化: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可使水体氨氮含量控制在0.5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mg/L,溶解氧提升1-2mg/L,透明度维持在30-50cm,有效避免 “水华”“泛池” 等问题。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氧化氯在水体中分解为无害的氯离子,无残留、无 “三致” 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经其处理的水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避免因药物残留导致的质量问题。

降低养殖损耗:通过改善水质与防控病害,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提升10%-15%,饵料系数降低 0.1-0.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0%,显著减少因病害与水质恶化导致的经济损失。

四、使用必要性:破解水产养殖核心痛点

应对水体污染问题:当前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养殖废水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易滋生病原菌。二氧化氯可高效氧化污染物,解决传统养殖中 “水质难调控” 的痛点,避免因水质恶化引发的大规模死亡。

替代高风险消毒剂:传统水产消毒常用的氯制剂(如漂白粉),在水体中易生成氯代酚、三卤甲烷等有毒物质,不仅危害水产动物健康,还会导致药物残留;而二氧化氯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安全性远高于氯制剂,是合规养殖的必然选择。

适应复杂养殖环境:水产养殖水体pH值常波动于6-9之间,二氧化氯在 pH 2-10 范围内均能保持高效杀菌能力,不受水硬度、盐度影响,适用于淡水、海水等多种养殖场景,解决了部分消毒剂 “pH 敏感” 的局限。

保障养殖可持续性:随着国家对水产养殖环保要求的提高,禁用高毒消毒剂成为趋势。二氧化氯作为绿色消毒剂,符合 “生态养殖” 理念,可助力养殖主体实现 “提质增效、减量增收”,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五、局限性:科学规避使用风险

强氧化性需控制浓度:二氧化氯浓度过高(超过0.8mg/L)时,可能对水产动物产生刺激,导致鳃组织损伤、应激反应(如跳跃、不吃食),尤其对幼苗、脱壳期虾蟹更敏感,需严格按推荐浓度使用,避免超量。

活化与使用时效性强:固态稳定型二氧化氯需经活化剂(如柠檬酸)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活化后溶液保质期短(通常24小时内),需现配现用,若活化不充分或放置时间过长,会降低药效。

与部分物质存在反应风险:二氧化氯不可与碱性物质(如生石灰、氢氧化钠)同时使用,否则会发生反应降低药效;也不可与含硫药剂(如硫代硫酸钠)混合,避免产生有毒气体,使用时需间隔24小时以上。

低温环境药效略有下降:虽然二氧化氯在低温下仍能杀菌,但温度低于10℃时,反应速度会减慢,药效较常温下降低10%-20%,低温季节使用可适当提高浓度(不超过0.5mg/L)或延长作用时间。

综上,二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 “高效、安全、经济” 的核心优势,只要掌握科学的使用方法,规避局限性,就能有效解决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控难题,为水产养殖的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水产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