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2第六期(绵阳秋马铃薯安全生产技术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近期对抗旱保秋粮工作指示精神,为打赢抗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保卫战,尽最大努力减少农业因灾损失,四川计划扩种150万亩秋马铃薯。绵阳严格落实相关指示精神,制定了秋马铃薯种植规划。为了做好秋马铃薯安全生产,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薯类研究所结合近几年对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技术的研究以及田间指导经验,提出了绵阳秋马铃薯安全生产技术,为本地秋马铃薯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建议。
绵阳进入11月后温度下降快,秋马铃薯要获得理想产量,需早播种、早出苗,以便能充分利用9~10月的光热资源。秋马铃薯生长的自然条件与冬马铃薯差别非常大,如仍按冬马铃薯种植,遇连续降雨,烂种风险较大。因此,其种植技术与冬、春马铃薯种植存在一定的差异。
1、播种时间
最佳播期为8月中下旬到9月中旬,不能晚于9月20日,其中以8月中下旬最为合适。马铃薯喜冷凉,过早播种,田间高温造成种薯腐烂,过迟播种,11月以后温度下降快,12月中下旬又会出现霜冻,使马铃薯提早倒苗,导致生育期偏短,严重影响产量(9月底播种和8月底播种相比,减产30%以上)。
2、适宜区域
海拔不超过600米的平坝、浅丘区。海拔过高,温度下降快,不利于马铃薯产量形成。此外,秋马铃薯收获期一般是12月中下旬,无法与小春作物茬口合理衔接,会影响小春种植,因此,在生产上要根据种植的作物来合理安排茬口,在坝区播种,建议选择不种植小春作物的田块或者水稻制种地。。
3、选择适合品种
以费乌瑞它、希森3号、中薯3号等早熟品种为宜。秋季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适合播种生育期在60天左右的早熟品种,若播种中熟或晚熟品种,收获时薯块未成熟,影响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导致产量不高,商品率偏低,影响种植效益。
4、种薯要求
选择已通过休眠期,芽长1 cm左右的薯块播种为宜,推荐小整薯播种。早播种、早出苗是绵阳地区秋作马铃薯获得稳定产量的关键,若播种未发芽仍处于休眠期的薯块,会因出苗过晚,造成减产,如遇田间高温高湿,易烂种缺苗,会导致减产60%以上。秋季播种期间若遇田间连续降雨积水,切块播种烂种风险大,小整薯播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因马铃薯不同品种有50~100 d的休眠期,切忌购买新鲜种芋作为秋马铃薯种薯,否则会导致绝收。
5 种薯准备
播种密度5000~6000株/亩,用种量一般200~300 kg/亩。选择大小适中(20 ~50 g/个)的无伤口小整薯作为种薯整播;若需对单薯重> 50g的大薯切块播种,则要求待切种薯已发芽,切块要带1~2个芽,形状以菱形四面体或三角形为好,不能切成薄片。
为了尽快打破种薯休眠,可以对种薯进行催芽。调控种薯萌芽的常用方法包括温度以及赤霉素、溴乙烷、二氯乙醇、二氯乙烷和四氯化碳等化学试剂处理。需根据种薯成熟期和播种期的间隔时间选择适当方法,若间隔期在60~80 d,可将种薯贮藏在室内25℃左右,保持散射光,让种薯自然解除休眠发芽是最佳方法。若间隔期在30~60 d,收获后即开始化学试剂处理;间隔期小于30 d,不建议作为秋季用种薯。大批量处理种薯,可选择挥发性试剂进行熏蒸,如溴乙烷、二氯乙醇、二氯乙烷等。此外、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薯类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筛选出用于种薯催芽的挥发性绿色安全试剂反式茴香烯进行熏蒸,能降低发芽幅度,提高发芽整齐度,且在促进发芽的同时能保证长出的芽健壮,无徒长现象。
6、栽培方式
播前对土壤深翻,翻耕深度25~35 cm,沥干水分,耙细备用,并撒施辛硫磷等药剂进行地下害虫防治。
单垄双行错窝播种,垄距90~100 cm,垄面宽40~50 cm,垄高20~25 cm,株距20~25 cm,行距20 cm左右。肥料采用窝施方式作底肥,根据土壤肥力选择肥料用量,秋马铃薯生育期短,推荐肥料穴施。旱地土壤亩施复合肥用量80~100 kg,水田土壤亩施复合肥用量40~60 kg。马铃薯是喜钾作物,钾肥利于薯块膨大,可使用常规复合肥N-P2O5-K2O = 15:15:15,推荐使用高钾型,如N-P2O5-K2O = 16:6:24或15:4:26或15:5:25。
播种深度在10~15 cm,播种时避开肥料,播后覆土。完成覆土后,用99.9%乙草胺乳油100~140 mL/亩,兑水50~60 L,均匀喷施于土表。如有条件,可以喷施除草剂后,按垄覆盖农用黑膜(膜宽1.0 mm,厚度0.01 mm),可起防薯块青皮,促进结薯、减少杂草的效果。
7、田间管理
秋马铃薯田间管理主要是草害与病害防治。待苗高20 cm左右进行中耕培土,具有促进结薯,防止薯皮变青的作用。在10月下旬进行第二次培土,以保护块茎防霜冻。
秋季马铃薯病害主要是晚疫病,植株封垄后(出苗后3周左右)喷施农药氰霜唑、代森锰锌等杀菌剂,进行预防,时间一般在10月中旬。若田间发现有晚疫病斑,用农药氟噻唑吡乙酮配合代森锰锌防治。药剂用量范围:氰霜唑30~40 mL/亩,氟噻唑吡乙酮30~60 mL/亩,代森锰锌90~180 g/亩。使用喷雾器人工施用,兑水50~60 L/亩;使用无人机喷施,兑水3 L/亩喷施。叶面喷施,选择晴天傍晚进行。整个生长季需喷施防治药剂3~4次,每次间隔7~14 d。
在苗期和封垄期,推荐叶面喷施油菜素内酯各1次,3×10-3~4×10-3 g/亩,兑水50~60 L/亩,促进薯块形成。植株封垄后,叶面追肥,磷酸二氢钾120~180 g/亩,尿素60~80 g/亩,兑水50~60 L/亩,间隔7~14 d后再单独喷施磷酸二氢钾1~3次,每次间隔7 d,用量用法与第一次喷施相同,以促进植株生长和薯块膨大。
8、适时收获
根据霜冻时间、植株枯萎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收挖时间,绵阳地区一般从12月中旬开始收获。收获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去除杂物,腐烂薯和伤口面积超过30%的薯块,保持薯块完整,无损伤薯、青头薯。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薯类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