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2第二期(我市大豆研究现状及对绵阳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建议)
我市大豆研究现状及对绵阳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建议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1.48亿亩,总产1960万吨;2020年进口大豆量为10033万吨,进口量突破1亿吨,国内生产量仅占总消费量的16.4%;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1.26亿亩,总产1640万吨;2021年进口大豆9652万吨,国内生产量仅占总消费量的14.5%。针对我国大豆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四川作为我国大豆生产的重要产区,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22年将完成新增310万亩以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开展大豆科技自强县建设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推广。绵阳是四川扩种大豆的重要产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近三年来,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从2019年种植面积23.7万亩到2021年27.76万亩,总产从2019年4.1万吨到2021年4.8万吨,主要种植在三台、盐亭、平武等地。2022年绵阳市将落实扩种17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
绵阳市农业科学院作为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排头兵,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政府统筹玉米大豆兼容发展、粮食油料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划拨大豆研究专项经费和调集栽培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我院现有大豆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对适合绵阳地理气候特征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其配套大豆新品种的研究。
在大豆资源创制和品种选育方面,我院通过杂交、诱变、现代生物技术等方式创制高蛋白、高油、耐旱、耐荫、抗病等性状的资源260余份,并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进入品比试验的品系10份,参加四川省大豆区域试验的品系2份。承担四川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1组。
在大豆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我院针对绵阳市丘陵及山区特点,开展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药材间套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果林间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高蛋白大豆高产保优栽培技术一套,并在示范县推广。
我院在开展大豆科研的同时,也积极组织人员对我市大豆栽培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市大豆生产存在的不足:一是我市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多数农户和种植大户不愿采用费工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大豆多以净作为主。二是由于适宜本地气候条件大豆良种较少,大豆的产量受气候影响大。三是大豆种植技术落后,多为传统的净作和玉米/大豆1:1间套作,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偏低。四是由于大豆种植大户对大面积种植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控技术掌握不充分,大豆规模种植产量波动大。五是农资价格上涨迅猛,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冲击。同时也发现我市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潜力巨大,一是我市玉米种植面积220万亩,为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二是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在各区县(市)均有分布,有利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三是以生猪养殖为代表的养殖业和各地特色豆制品加工对大豆的需求巨大,农户生产的大豆不愁销路,真正做到增产就是增收。
结合绵阳市特有的川北地理气候特征和我市大豆发展现状,我院对我市发展大豆提出几点建议:
(一)针对我市环境和市场需求特征,加大对开展大豆种质资源引进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引进和培育出耐荫耐密、抗倒伏抗裂荚、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助推绵阳玉米大豆复合种植面积的扩大。
(二)积极引入学校和科研院所到地方建立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片,为各县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依据;加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力度,适时召开现场会,促进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规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保证玉米不减产,并增加大豆种植收入 ,提升农户种植效益。
(三)在丘陵平坝地区,大力发展和扶持农业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提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在北部山区,根据当地地块狭小的特点,大力推广以微耕机牵引的小型玉米大豆播种机,扩大山区小地块的机械化率。
(四)政府加大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补贴力度,缓解大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对种植户的压力,提升农户和农村新型经营的种植积极性。
由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时间有重叠,两者是相互争地的作物,原来种玉米的地种不了大豆、种大豆就种不了玉米,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一块地怎么才能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既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又适于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一般玉米带种植2行、大豆带种植3-4行,通过调控作物的株行距,实现玉米与当地净作密度基本相当、大豆达到当地净种密度的70%以上,力争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一) 播种前准备
1.田块的选择
选择排灌方便、便于管理,肥力中等及其以上的土壤或者沙壤土为宜。
2.田块的准备
玉米带需要深耕整细,可在冬前或者播种前进行,深耕深度为20-25厘米。大豆带抢墒(或灭茬)免耕播种,如果前茬为小麦,在大豆播种前,选择幅宽1.2-1.5米的灭茬机灭茬。如果前茬为油菜、蔬菜、马铃薯等作物,只需要除去杂草和秸秆。
(二) 品种选配
大豆品种要求:应选择产量高、耐荫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带状间作时,选择抗倒能力强、中早熟品种。带状套作时,选用耐荫、耐密、抗倒的中迟熟夏大豆品种。玉米品种要求: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
(三)播种关键技术
1.扩间距、缩株距
夏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带宽2.2米,玉米种2行(窄行40厘米),大豆种3行(窄行30厘米),玉米与大豆间距60-70厘米。大豆、玉米单粒穴播,大豆株距缩至8-10厘米,有效株数8300-9300株/亩;玉米株距缩到14-16厘米,有效株数3500-4000株/亩。如人工播种,可以采用穴播双株,穴距按株距加倍。
夏大豆-夏玉米带状间作:带宽2.6-2.8厘米,玉米种2行(窄行40厘米),大豆种4行(窄行30-40厘米),玉米与大豆间距60-70厘米。大豆、玉米单粒穴播,大豆株距缩至10-12厘米,有效株数8000-8500株/亩;玉米株距缩到13-14厘米,有效株数3400-3700株/亩。如人工播种,可以采用穴播双株,穴距按株距加倍。
2.适时播种
四川春玉米-夏大豆套作模式:先播玉米,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4月上旬;后播大豆,播种时间为6月上中旬。四川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玉米播种时间5月中旬,大豆播种时间6月上中旬。大豆播种推荐2BYFSF-3(4)型专用施肥播种机,播种深度3-4厘米;玉米播种推荐2BYFSF-2型施肥播种机,播种深度4-5厘米。
(四)田间管理
1.科学施肥
鼓励接种大豆根瘤菌,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相对净作不增加施肥作业环节和工作量,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选用缓控释肥。从施肥量看,带状复合种植必须保证玉米单株施氮量与净作相同,否则影响玉米单产。带状套作播种玉米时每亩施40-50公斤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机播大豆,距离玉米行20-25厘米处每亩追施配方肥40-50公斤(折合纯氮6-7公斤/亩),实现玉米大豆肥料共用。带状间作玉米选用高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50-60公斤(折合纯氮14-16公斤/亩,西北地区可适当高些),大豆选用低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15-20公斤(折合纯氮2-3公斤/亩)。
2.化学调控
大豆控旺防倒。播种前干拌种,每千克种子用5-10毫克烯效唑拌种。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克/亩兑水40-50千克茎叶喷施,套作大豆苗期阴蔽较重地块,可提前2-3个复叶时多喷一次,计量为20克/亩。玉米化控降高。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生长偏旺、种植密度大、品种易倒伏、对大豆遮荫严重的田块。密度合理、生长正常地块可不化控。可在玉米7-10片展叶时使用胺鲜•乙烯利、健壮素等控高。
3.病虫防控
病虫害防治总体上采取“一施多治、一具多诱”的防控策略,针对发生时期一致、且玉米和大豆的共有病虫害,采用广谱生防菌剂、农用抗生素、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等统一防治,达到一次施药、兼防多种病虫害的目标。利用智能LED多波段杀虫灯和性诱器诱杀害虫,在此基础上,结合无人机统防三次病虫害,时间为大豆苗后3-4叶、玉米大喇叭口-抽雄期、大豆结荚-鼓粒期,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增效剂、调节剂、微肥”五合一套餐制施药。
4.杂草防除
采取“封定结合”的杂草防除策略。优先选择芽前封闭除草,减轻苗后除草压力,苗后定向除草要抓住出苗后1-2周杂草防除关键期。播种后2天内,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80-100毫升/亩,如阔叶草较多可混加草胺磷(80-120 克/亩)进行封闭除草。芽前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块,苗后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除草(通过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如玉米用75%噻吩磺隆0.7-1克/亩,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克/亩或15%精喹禾灵+25%氟磺胺草醚(20毫升+20克型)1套/亩。
(五)机械收获
大豆可以选用GY4D-2、4LZ-3.0等联合收获机;玉米可选用4YZ-2A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4YZP-2X型履带式联合收获机等收玉米穗。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大豆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