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1第四期(四川北部地区小麦秋播技术建议)
四川北部地区小麦秋播技术建议
四川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降水量800~11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今年秋季降雨较近五年显著增加,导致田间积水较多,一些地区小麦不能适期播种,更无法实现适期早播。为减少降雨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为来年小麦丰收奠定基础,本试验站结合对各地调研的情况,形成如下应对措施建议。
一、当前秋播田间情况
秋季降水对本地区旱地小麦秋播工作影响较少,主要影响稻茬田的小麦秋播。除了三台和中江水田比例较少外,其他各县均有一半的小麦计划播种面积无法正常开展农机整地,同时,仍存在少数田块水稻还未收获的情况,无法实现小麦适期播种。针对整体情况,各县预测未来在不出现中到大雨过程情况下,大部分田块能实现小麦适期播种(10月25日-11月5日)。
各县市区降雨影响秋播情况如下,梓潼计划小麦播种面积约为24万亩,其中50%田块无法进行机械整地;三台当前未收获水稻约1300亩,其中54%左右计划种植小麦,稻茬麦面积不到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0%;江油计划小麦播种面积约为11.2万亩,其中20%无法进行机械整地;苍溪目前秋季降雨刚刚结束,绝大多数田块无法进行机械整地;中江与三台情况相近,旱地小麦为主,对秋播小麦影响不大;罗江受降雨影响无法进行整地的小麦种植面积2万亩,占计划小麦播种面积(4.1万亩)的比例是48.8%。
二、应对措施建议
针对今年秋播整地情况,在及时排水散墒的基础上,可采取两种策略,一是适期抗湿播种;二是推迟播期。适期抗湿播种,主要针对淹水不严重的田块,运用免耕技术进行播种;对完全无法适期播种的田块,努力实现“晚中求早”、“晚中求好”。切实稳定麦播面积,提高麦播质量,稳定高产基础。具体应对建议如下:
1、开沟排湿
当前第一要务是排水晾墒,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全面调查田间积水情况。对积水地块,要充分利用降雨间歇期,通过挖沟、通渠、抽水等措施,全力排除积水。对田间没有积水但土壤湿度过大地块,要通过开挖深沟,沥出多余耕层滞水,也避免降雨再次积水。一般建议开沟标准为,边沟沟宽30公分、沟深40-50公分;厢沟沟宽20公分、深30-40公分。做到沟沟相通,以便彻底排除田间渍水,消除田间湿害,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适期抗湿播种
采用免耕手段进行播种。免耕可以不耕地,避免较湿田块形成粗耕烂种。针对大户可采用免耕带旋播种机进行播种,此法种子和肥力均匀进入该播种槽,种子深浅一致、肥料集中,所以出苗整齐,苗足苗壮,肥料利用率高。此外,留茬较高的田块还需提前使用灭茬机进行灭茬;秋收到秋播准备阶段建议所有下田机械均使用履带式拖拉机驱动,避免田块碾压导致造成深沟;推荐使用电子排种,即使出现行走轮打滑也可正常排种,不会出现断垄的情况。
针对小农户可采用人力拉播机+稻草覆盖的手段进行免耕播种。其主要特点是,无需重机械下田,播种轻简化,高产基础扎实,节本增效。具体操作是,水稻收获留短茬,播前7天,将稻草挪到一边,喷灭生性除草剂;适期播种,使用人力拉播机,将种子播在表土,根据用种千粒重,每亩播量在13-15kg;最后用稻草均匀覆盖即可。
3、推迟播种
第一,选择早熟高产品种。在完全无法实现适期播种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分蘖能力强、生育期短、偏弱春性的早熟品种。科学选择早熟高产品种,是迟播小麦不过分减产的基础。在去年进行的多品种播期试验中,11月11日的迟播条件下,绵麦902、川麦104、川麦88等品种,产量仍能达到500kg以上,优于其他品种。
第二,提高整地播种质量。迟播条件下,田间条件变好,可开展机械作业。被收割机碾压破坏严重、坑洼不平的田块,可以进行浅旋耕;在土壤水分适宜时,尽量采用少免耕、轻简整地播种技术,防止农机碾压造成土壤板结。要防止盲目抢耕抢种、烂耕烂种,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科学选择农药产品,鼓励农户使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起到降低病虫风险,保护小麦正常出苗和健壮生长的作用;播种机械适宜的情况下,还可适度催芽以缩短出苗时间。迟播不利于分蘖,可以采取以密补晚的方式,增加播量,一般推迟到适播期后,每推迟3天增加1斤,最高不超过30斤。迟播小麦应增施底肥,以肥补晚,可以将氮肥的基追比调为4 :1,磷钾肥全部作为底肥施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还需做好测土配方施肥的分析工作,为科学施用化肥提供依据。
第三,田管前移早管促长。首先应在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确保基本苗不少于13万/亩,以稳定产量基础。迟播小麦田间管理的重点应为培育冬前壮苗,要求田间管理提前,及时追肥,早春土壤较干的情况下也可以提早灌溉,以促进根系生长和多分蘖,形成群体壮苗。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