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1第一期(小麦苗情调查及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2021年四川北部地区小麦苗情调查及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2021年2月19至23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团队及各示范县技术骨干分别考察了江油、苍溪、三台、中江、安州和梓潼等6个县(市、区)小麦生产的苗情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近期苗情调查结果。形成如下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建议。
一、小麦苗情特点
2020年小麦秋播前土壤底墒充足,气温适宜,各示范县在播前雨水较多,播期有所推迟,而播后有效降水较少,各示范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致使多地出苗较差。各示范县播期集中在10月22日至11月10日,适期播种的田块,在1月份寒潮来袭时多数未拔节,对幼穗没有构成直接危害,极少数早播的田块,幼穗已经出现发育畸形或坏死的情况;受1月以来低温寒潮天气影响,在梓潼和江油发现小面积受除草剂及低温冷害双重影响下的死茎或弱苗的情况;目前受前期低温冻害影响的麦苗多数已经恢复,且当前各地壮苗比重较大。病害方面,小麦条锈病发生时间普遍较往年早1到2周左右,除中江外,各示范县均发现中心病团,但在各县大面积小麦生产中均未发现条锈病的发生;调查发现,部分旱地麦田白粉病发生较重。虫害方面,1月份过后,气温回升迅速,麦蜘蛛和蚜虫在各示范县发生迅速。总体情况是一、二类苗有所增加,三类苗有所减少,苗情略好于往年。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麦田间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期受冻害程度严重的田块,麦苗还未完全恢复;二是受播种时降雨影响,部分田块推迟播期到11月7日之后,田间表现出苗慢、个体发育差,长势偏弱,单株分蘖少且不易成穗的情况;三是发现少数旺长田块,对于即将到来的“倒春寒”,抗冻表现差,同时当前气温上升较快,麦田生育期提前,部分群体偏大、旺长趋势明显,后期易发生倒伏;四是由于寒潮过后升温迅速,且缺乏有效降雨,导致蚜虫、麦蜘蛛发生较重。
各示范县新品系筛选试验均严格按要求高质量实施,部分地方由于田间湿害或干旱,小区麦苗长势不均。五粮液集团通过中化集团继续与江油和梓潼的种粮大户开展合作,合作方式从原来的订单生产模式变成了看粮收购模式,不再提前签订具体的小麦收购合同。
三、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关注天气变化,预防“倒春寒”。当前小麦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可能出现病虫害齐发的状况,近期需做好病虫害监测,以已经开始发生危害的麦蚜和麦蜘蛛为主,兼顾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同时预防长势较旺、群体较大田块后期倒伏。在齐穗至开花初期,以赤霉病预防为中心,兼顾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提高防效,节本增效。
1.预防“倒春寒”
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潮来临之前,针对缺墒地块进行应及时灌“跑马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已发生冻害的,及时采用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麦苗尽快恢复。
2.小麦蚜虫、麦蜘蛛
当苗期害虫数达到百株200头时,可以开始进行防治。若在田间已经出现有翅蚜,还需在7至10天后进行二次防治,防止有翅蚜在打药时飞走,药效减弱后又飞回继续进行第二世代的危害,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对麦蜘蛛可兼防兼控。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食蚜蝇等益虫进行生物控制。
3.小麦条锈病
随着气温回升,病害会扩大危害面积。因此,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发现一块、防治一片”预防策略,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条锈乘风流行风险。每亩出现4至5个传病中心,开始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施药2次,间隔一周。
4.小麦白粉病
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至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5.小麦赤霉病
当前本地区栽种的多数小麦品种,抗赤霉病能力普遍偏弱,赤霉病对于本地区小麦生产具有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的特点,一旦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防治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坚持“见花打药,主动出击”的基本策略。如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天气预报有2天以上的阴雨、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至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一般建议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至7天再喷药1至2次,以确保预防效果。
6.控旺促弱
对土壤墒情适宜、播量偏大、目前苗期长势偏旺、群体较大的部分稻茬麦田,重点要控高防倒。建议每亩补充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8至10公斤,配合喷施矮壮素等植物生长延缓剂抑制基部节间的伸长,以控制麦苗旺长,缩短基部节间,使茎秆粗壮,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针对早播受冻害还未恢复的,或晚播生长较为迟缓的三类苗田块,建议及时追施尿素8至10公斤/亩,促进分蘖生长,弥补穗数不足,均需结合降雨或灌溉追肥。还可喷施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促进冻害植株的恢复生长。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