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20第二十期(防洪减灾保生产、多途径分类减损)

发布时间:2020-08-18

防洪减灾保生产、多途径分类减损

8月10日至17日,川西北区域出现了今年入汛以来首次大范围大暴雨天气,农业防汛抗洪救灾形势严峻,部分区域玉米生产受灾严重。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紧密联系各示范县,及时掌握玉米灾情,并针对灾情提出技术建议供各级农业部门参考。

一、灾情特点

(一)强降雨相对集中、时间长、雨量大,致灾性强 

8月10日至17日,川西北区域出现了今年入汛以来首次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强降雨天气,8月11日8时至17日8时涪江上游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局部区域并伴有雷电、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致使玉米大面积受灾。其中,8月15日8时到16日8时,绵阳市共出现暴雨52个站点,大暴雨216个站点,特大暴雨44个站点,且时段一小时降雨量居全国第一,24小时内,绵阳降雨量达到119.2毫米。

(二)区域农业受灾严重

1.区域农业受灾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4日12时,青川、北川、中江、盐亭、三台5个示范县玉米受灾面积1377.7公顷,成灾607.8公顷,绝收274公顷,分别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0.90%、0.40%、0.18%,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万元以上。其中,以北川受灾最为严重,玉米受灾面积596.9公顷,成灾411.1公顷,绝收239.3公顷,分别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5.70%、3.93%、2.29%,直接经济损失达490万元以上。此次玉米灾情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的河滩地、洼地,以洪水冲毁而受灾、内涝而受灾为主,约占总受灾面积的60%以上。据报“8.11”洪涝灾情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4.2亿元,农作物绝收面积2.1万公顷。

2.对夏玉米影响较大。目前,灾区早春玉米已进入灌浆后期,部分区域已进入收获期,春玉米产量受影响相对较小。夏玉米正处在抽雄吐丝期或灌浆初期关键时期,此时受害均对产量形成极为不利。主要体现在:洪涝导致河滩(低洼)地块的玉米冲毁或淹水,部分区域遭遇阵性大风导致玉米倒伏、倒折,持续降雨影响迟玉米授粉结实,高温高湿易引发病害发生。

二、技术建议

据气象部门研判,近期还将有一段较明显的降雨过程,局部地区可能有特大暴雨,灾情或将持续,应根据生产现状积极采取技术措施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确保玉米稳产增产。

1.排水保苗 

(1)对因强降雨导致田间排水不畅的田块,要及时清理地块四周沟渠,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

(2)对淹水地块,应及时排水减少玉米受淹时间,保护玉米根系。可用喷雾器喷洗植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

(3)对散墒较慢的地块,可采取机械或人工的办法及时中耕散墒,迅速降低土壤含水量,确保玉米稳健生长。

2.分类减损

(1)对绝收田块,应及时清理田块,改种补种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等秋季作物减少周年损失。同时抓好技术指导和农资补贴等,力争实现秋季作物增种增收。

(2)对倒伏倒折严重的地块,可将玉米植株割除作为青饲料,及时套作甘薯、大豆等后茬作物,力争“玉米损失下茬补”;零星倒折的地块,应将倒折的植株尽早割除,为正常植株补偿生长提供条件。

3.防治病虫

暴雨过后是病害和虫害的暴发期,要及时防控夏玉米大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蚜虫、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发生。在加强预报的基础上,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1)纹枯病:可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治纹枯病(亩用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第一次施药后7至10天加喷一次效果更佳。此外,可结合中耕除草剥掉基部叶鞘,露出茎秆,可减轻发病。

(2)叶斑病:用43%好力克乳剂防治叶斑病(亩用量15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还可用65%代森锌10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共防治2至3次,每次隔7至10天。

(3)茎腐病:发病初期可用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植株基部,预防细菌性茎腐病的扩展。虫害会加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在玉米螟发生重的地区应加强对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治。

(4)玉米螟:夏玉米可在心叶内点施化学颗粒剂:用0.1%或0.15%氟氯氰颗粒剂,每株用量1.5克;用14%毒死蜱颗粒剂、3%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株1至2克;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株2克;用50%辛硫磷乳油按1:100配成毒土混匀点心叶,每株2克;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心叶内撒施或喷雾,白僵菌每亩20克拌河沙2.5千克,心叶撒施。

(5)蚜虫:用菊酯类或有机磷农药防治。还可通过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早期虫源,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4.其他人工辅助措施

蜡熟期春玉米可砍去“棒三叶”以上部分,可有效降低倒伏风险,同时也可起到站秆晾晒的作用。

5.加强监测、科学防灾

进入暴雨洪涝多发季节,须提高警惕,做好预测预报,并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对遭受洪涝灾害长势偏弱、抵抗力下降的地块要加强监测,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降低损失。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玉米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