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0第五期(绵阳市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2020年绵阳市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农时,全力做好春季麦田管理各项工作,确保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丰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结合我市各县区小麦生产实际情况,针对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技术意见。
一、当前我市小麦苗情及存在问题
去年小麦秋播前土壤底墒充足,平均气温适宜,播种基础整体较好,大部分地区小麦播期适时且相对集中,全市85%以上麦田做到了适期播种,为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和培育冬前壮苗奠定了良好基础。苗情调查显示,播种期适宜、播种质量好的田块小麦出苗迅速、出苗整齐,长势健壮。同时,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生长发育加快,一、二类苗同比增加,冬季苗情总体好于去年。
尽管我市小麦苗情总体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稻茬麦田由于没能提前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土壤湿度大,导致大型机械田间操作困难,小麦播种质量不高,部分小麦出苗后遭遇湿害,田间表现出苗不整齐、个体发育差、苗黄苗弱、单株分蘖少;二是播种后有效降水较少,丘陵旱地和保水差的田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幼苗长势偏弱,分蘖减少;三是冬季条锈菌菌源量明显增加,扩展较快,加之一些主推品种由于条锈菌小种发生变化已丧失抗性,导致今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重于常年。据我院统计,今年各级区域试验参试新品系共150个,有133个新品系已经发现发生条锈病,占参试品系的88.6%,形势严峻;四是由于受暖冬影响,部分麦田生育期提前,且群体偏大、旺长趋势明显,后期有倒伏风险;同时,3月上中旬还可能出现倒春寒,生育期提前品种受到冷害的风险增加。
二、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当前小麦已进入孕穗期,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可能出现病虫害齐发的状况,近期主要管理是做好病虫害监测,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同时预防长势较旺、群体较大田块后期倒伏。在齐穗至开花初期,以赤霉病预防为中心,兼顾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提高防效,节约成本。
(一)小麦条锈病防治
据市植保站统计,截止2月25日,全市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16.6万亩,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发病面积501亩。其中,三台县、盐亭县和梓潼县发病较重,占全市发病面积的90%。各地均已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进一步扩散风险加大。因此,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发现一块、防治一片”预防策略,减少菌源外传,同时阻止其向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条锈乘风流行风险。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施药2次,间隔一周。
(二)小麦白粉病防治
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对于病害严重的田块,应隔7至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三)小麦赤霉病防治
由于赤霉病具有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的特点,一旦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防治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要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也就是“见花打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天气预报有2天以上的阴雨、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至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至7天再喷药1至2次,预防二次侵染,以确保防治效果。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加入吡虫啉或高效氟氯氢菊酯等,可兼治小麦蚜虫和吸浆虫。
(四)小麦蚜虫、麦蜘蛛防治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对麦蜘蛛可兼防兼控。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食蚜蝇等进行生物控制。
(五)开沟排湿
针对部分田湿土沾的稻茬麦田,因土壤过湿、板结造成的弱苗、黄苗,各地应利用冬闲时节,组织人力,及时清沟排湿,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并及时追施少量速效化肥,可亩用3至4公斤尿素趁下雨前撒施于麦田。
(六)抗旱保苗
各地要充分利用水窖、水池等,及时补水抗旱。对受旱严重、基本苗不足、长势弱的三类苗田块,结合灌溉及时施用壮苗肥,或在降雨前亩施尿素5至7公斤追肥一次,促进有效分蘖和幼穗分化。
(七)化控防倒
对土壤墒情适宜、播量偏大、目前苗期长势偏旺、群体较大的部分稻茬麦田,重点要控高防倒。在小麦拔节初期喷施植物化控调节剂(如壮丰胺、多效唑、矮丰等),配合施用磷酸二氢钾,以控制麦苗旺长,缩短基部节间,使茎秆粗壮,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