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20第二期(初春季节几种水产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建议)

发布时间:2020-02-10

初春季节几种水产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建议

早春时节温度慢慢回升,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变得活跃,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稍有防范不到的地方,就会导致鱼类生病,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一、水霉病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黏附,使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鱼因体力衰竭而死亡。

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环境,在早春、晚冬最容易流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容易被感染。密养越冬池中的鱼类、春季清瘦水体的鱼类或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最易患水霉病。春季投放鱼种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水霉病的暴发。

防治方法:

1.鱼类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保证鱼体完整,勿使鱼体受伤;

2.入池前用3%至5%的食盐水溶液浸泡鱼种8至10分钟;

3.处理养殖鱼类时,使用维生素C(20g/亩)和葡萄糖(500g/亩)全池泼洒,减少应激反应,以免鱼体擦伤;

4.若发现鱼类已感染水霉病,可以全池泼洒食盐(500g/亩)与小苏打(500g/亩)合剂,连用2-3次。

二、小瓜虫病

本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层白色的薄膜覆盖于病灶表面,同时鳍条病灶部位遭受破坏出现腐烂。

危害对象及流行条件:国内各养殖地区此病均有发生。此虫对寄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对当年鱼种危害最为严重,另外名特优品种最容易发病,早春时节不论在何种饲养水域均能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

1.本品可以使用辣椒水进行预防,每亩可以泼洒辣椒水1000mL(含干辣椒500g)。

2.发病后可以使用醋酸铜(300g/亩)全池泼洒,配合三氯异氰尿酸使用效果更好。

三、锚头鳋

锚头鳋病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体外疾病。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病鱼大量寄生锚头鳋时会焦躁不安、食欲不振。每年3-10月为该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时每尾鱼种可侵入数十条,短期内会大量死鱼。慢性感染时,鱼体消瘦,慢慢死亡。锚头蚤寄生在鱼的鳃盖、皮肤、鳍条基部、眼、口腔、尾鳍等处。在水温12℃至33℃之间锚头鳋均可繁殖。水温20℃至25℃为流行季节。目前,已经收到多处水库暴发锚头鳋案例。

防治方法:

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溶液(1%的阿维菌素溶液使用量为30mL/亩)来驱杀池水中锚头鳋虫体。若鱼种感染锚头鳋 多为“童虫”。可在半个月内连洒两次药,并配伍4.5%的氯氰菊酯使用(注意早春时节水质清瘦,氯氰菊酯要减量使用);如果多为“壮虫”可施药一次;如果多为“老虫”则用药一次后让其死亡脱落。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畜禽水产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