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0第十三期(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建议)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建议
针对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羊肚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气候特点提出以下技术措施建议:
一、我市羊肚菌生产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气温变化导致幼菇死亡
四川是羊肚菌种植大省,我市又是羊肚菌主产区,今年恰遇农历润四月,是一个暖冬气候,特别是种植羊肚菌的平原及丘林地区气候反常,冬天气温一般都在3至13度之间,这个温度很适宜羊肚菌的菌丝生长及生理成熟,大多数在播种后50至70天就出现了原基和小菇。特别是2月9至13日出现几天8至15的暖和天气,导致大多数在11月底播种的羊肚菌菌丝分化出了原基,但从2月15日开始,四川很多地区遭遇寒潮袭击,气温骤降至2至8,前几天的暖天气出现的羊肚菌原基,受不了气温的急剧变化,不同程度被冻死,受到极端危害。小菇长到1至3公分时,菌柄变乌发红,生长缓慢,最终枯萎死亡。有的幼菇死亡率高达80%,给广大农民朋友造成巨大损失,十分可惜。
(二)暖冬病虫害发生较重
暖冬天气更容易导致虫害、病害发生。很多威胁羊肚菌生长的害虫和病菌到了冬天便会潜伏在土壤中越冬,今年的冬季特别暖和,平原及丘陵无降雪,这些潜伏在土壤中的害虫便会安然无恙的过完整个冬天,现在天气变暖后开始啃食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影响羊肚菌正常生长。因此,目前羊肚菌管理要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模式,土质情况等多方面综合情况,加强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三)疫情期间用工难,管理不及时
近期随着气温逐步回升,低海拔地区羊肚菌种植进入出菇管理阶段,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未结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给广大羊肚菌种植户带来了物资短缺、用工困难、交通受阻、销售不畅等实际难题。
二、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一)催菇水管理应实时。对于尚未出菇的区域,各种植户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用工等情况,进行催菇水管理,催菇水管理要将耕作层(20至30cm)土壤浇透,促使厢面白色分生孢子消退,但不要让厢面长时间积水,随后几天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当喷水,维持土壤表层湿润。
(二)水分管理要到位。部分已出菇的区域,羊肚菌种植业主应抓好田间水分管理和大棚内温度调控,避免厢面过干,避免春季升温带来的棚内温度过高造成进一步的生产损失。种植户应根据土壤干湿情况进行补水,喷水以雾状水为宜、少量多次,维持土壤湿润并增加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在85至90%为宜。过量喷水特别是下层积水将导致原基和幼菇死亡,同时长时间高湿状态将加重病害发生。
(三)病害虫害防控好。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控,杜绝“重治不重防”思想。及时对污染厢面的污染斑块撒施生石灰覆盖。对发生菌蝇、菌蚊危害的厢面悬挂粘虫黄板诱杀。如果出现白粉病的羊肚菌,要及时采摘并在周边撒生石灰消毒。
(四)保温通风很重要。出菇期间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春季早晚温差大,应注意防止棚内出现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温度范围以8至20℃为宜。当温度过高时,应对棚内进行通风换气,加大空气对流,降低棚内温度;当温度过低时,应做好保温措施,防止原基和幼菇因低温死亡,如遇“倒春寒”,及时搭建小拱棚保温。同时,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避免出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菇体出现瘦小、畸形等现象。
(五)采收加工要及时。当羊肚菌菌盖长至4至8cm,棱纹与凹坑明显可见时,应及时采收、采大留小,采收时应确保菇体不带泥土和其他杂质,如采收不及时,菇体过熟会影响羊肚菌产品品质和销售价格。鲜菇采收后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也可进行烘干加工处理,待疫情缓解后再进行销售。
(六)农事劳作防护好。工人在田间劳作应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好口罩、尽量分散操作、减少面对面交流,结束后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三、对羊肚菌产业下步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抓紧制定秋冬季食用菌生产计划,重点抓好羊肚菌、平菇、大球盖菇和香菇等食用菌生产计划,确保秋冬季食用菌的生产稳定和市场供应。
(二)加强食用菌生产机械化设备和产品储藏初加工设备的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推动我市食用菌产业的结构性改革和升级发展。
(三)尽快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的政策保险的推广应用及全产业覆盖。从保障供应的角度,政府还应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将食用菌的保险覆盖到全部食用菌产区和生产者,在个别极端气候年份保障生产者的利益少受损或不受损,才能维护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市场的稳定供应。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食用菌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