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8第二期(川北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控和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发布时间:2018-02-12

川北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控和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一、当前小麦苗情特点

2017年播种前雨水多,土壤墒情好,适期播种的田块小麦出苗迅速、出苗整齐,幼苗长势好;但部分田块因前作水稻收获偏迟,且田间排水不畅,播种时田间湿度较大,导致基地部分小麦播期偏迟,播种后至2018年1月3日前,无有效降雨,出苗较差,幼苗长势较弱。

二、当前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1.抗旱保苗

由于播种后一直无有效降水,对受旱严重、基本苗不足、长势弱的田块,结合灌溉及时施用壮苗肥,或在降雨前看苗追肥,一般亩施尿素5-7公斤,促进有效分蘖和幼穗分化。若已拔节,建议不再追施N肥。

2.抓好开沟排湿工作

针对部分田湿、土粘的稻茬麦田,因土壤过湿、板结造成的弱苗、黄苗,及时清沟排湿,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并及时追施少量速效化肥,亩用3-4公斤尿素趁下雨前撒施于麦田。

3.及时化除,控制草害

在目前杂草较多的稻茬麦田,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可在小麦拔节前(杂草2-5叶期),使用使它隆60ml+6.9%骠马60ml兑水45kg喷雾,防治单双子叶杂草。

4.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由于近年条锈菌新小种不断变化,根据前期调查,今年条锈病在四川北部地区始发期早、发病点多。因此对条锈病要早发现早防治,已发现中心病团的麦田,要重点进行化学防治,封锁中心病团和中心病田,及时控制发病中心;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

随着年后气温回升,要注意蚜虫和红蜘蛛的监测和防治。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以上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应立即用药防治。每亩可选5%利虫净25-30毫升或10%蚜虱净粉剂20克,兑水40公斤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5-7克,或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50毫升,或2.5%敌杀死乳油10-15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

红蜘蛛的防治:选当地发生较重的麦田进行调查,随机取5点,每点查33厘米,下放白塑料布或盛水的盆,轻拍麦株,记载落下虫数,当平均每33厘米行长幼虫达200头以上,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可用1.8%阿维菌素3000-5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均匀喷雾;或用40%乐果乳油每亩75克拌20千克细土做成毒土,撒在田间。 


2018年四川北部地区小麦苗情调查及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2018年3月5-7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及各示范县技术骨干分别考察了苍溪、三台、中江、梓潼、江油和安州等6个县(市区)小麦生产的苗情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小麦新品系筛选试验、小麦抗旱试验和粮饲兼用小麦试验的实施情况。结合考察及近期苗情的调查结果,形成如下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一、小麦苗情特点

2017年小麦秋播种前雨水多,土壤墒情好,适期播种的田块小麦出苗迅速、出苗整齐,幼苗长势好;但部分田块因前作水稻收获偏迟,且田间排水不畅,播种时田间湿度较大,导致部分小麦播期偏迟,播种期较常年推迟5-10天;播后近3个月无有效降雨,小麦出苗慢、出苗差,田间长势弱。总体情况是一、二类苗减少,三类苗增加;同时干旱致分蘖减少,苗期低温导致生育进程较常年推迟。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麦生产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 2017 年水稻收获后至小麦秋播前,出现绵雨天气,降雨时间长,降水量大,大部分泥田排水能力差,大型机械无法下田,播种难以开展,导致播期普遍推迟5-10天。田间表现出苗慢、个体发育差,长势偏弱,单株分蘖少,各地小麦长势较常年差;种植大户主要采用免耕播种方式,以人工撒播或喷播、机械浅旋盖种或稻草覆盖为主。第二,根据今年的天气和土壤墒情,播期推迟和受干旱影响,部分田块田间出苗率较低、分蘖偏少,亩最高苗仅有 12.5-15.7万。而正常播期内播种的麦田分蘖数明显增加。根据绵阳市农科院国家试验站调查结果,区试对照品种绵麦 367 在 2017-2018 年度亩最高苗为 43.8 万,比上一年度增加 28.5%;其他新品系的亩最高苗为 26.7-66.7 万,同样较上一年度增加38.4%-45.5%。若目前最高苗低于 40 万/亩的田块,今年产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第三,部分稻茬麦田由于大型机械作业导致田间土壤表层碾压严重,且排水不畅,播种时田间湿度较大,小麦表现黄弱苗较多。

各示范县新品系筛选试验均严格按要求高质量实施,梓潼、中江、苍溪长势好;部分地方由于田间湿害或干旱,小区间长势不均。

三、近期田间管理建议

当前小麦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近期主要管理是做好病虫害监测,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同时预防长势较旺、群体较大田块后期倒伏。在齐穗至开花初期,以赤霉病预防为中心,兼顾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提高防效,节约成本。

1.小麦条锈病

虽然目前条锈病发生较轻,但随着气温回升,病害也将迅速发生、蔓延。特别是新的条锈菌小种条中34的流行,部分主栽品种已丧失抗性。因此,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条锈乘风流行风险。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2.小麦白粉病

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3.小麦赤霉病

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天气预报有2天以上的阴雨、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以确保控制效果。

4.小麦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