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动态2017第十二期(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晚播及冬前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晚播及冬前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2017年四川北部地区小麦秋播期间多阴雨天气,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降雨日数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出现秋绵雨天气。降雨有效补充了旱地土壤墒情,但部分稻茬田由于水稻收获推迟,排水不畅,导致土壤田间湿度大,积水较重。特别是10月底连续阴雨,造成小麦播期普遍推迟5天以上,多数稻茬麦在11月5日以后才播种。截止11月16日,四川北部地区小麦95%以上已完成播种,小麦出苗整齐。部分种粮大户由于流转土地面积大,播种周期长,目前还有少数田块正在抢播。针对目前播种存在的问题,为确保今年小麦丰收,提出以下晚播及冬前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1.抢时播种。对稻茬田播种前要先旋耕灭茬处理,旋耕深度应至少12cm以上,防止秸秆不均匀富集于播种层,影响小麦播种质量和出苗率。对田间湿度大的下湿田推广免耕撒播稻草覆盖技术,及时播种;对因红薯挖收推迟而未播种的旱地小麦,要利用最近几天有利的气候条件,积极推广带式机播技术,尽快播种。要做好深沟高厢,排干渍水,降低地下水位。
2.适当加大播种量。晚播小麦因气温降低,分蘖较少,应主要利用主茎成穗来提高穗容量,用种量应适当加大。稻茬下湿田一般亩用种量可提高至35 -40斤。套作小麦亩用种量可提高至20斤左右。
3.早施苗肥。在正常施用底肥(一般亩施40公斤小麦专用复合肥)的基础上,在小麦出苗后,及早追施苗肥,以促分蘖的发生、提高麦苗素质,提高分蘖成穗率。每亩可追施3-5公斤尿素,旱地套作小麦可配合浇水或借雨追肥进行追施;稻茬麦田间湿度大,待露水干后,可直接撒施肥料。
4.抓好排湿工作。在小麦拔节以前,各地应利用冬闲期间,对稻茬麦田及时清沟排湿。对于沟系健全的田块,及时疏通;对于沟系建设滞后的田块,应合理开沟,做到沟渠互通。
5.做好化学除草工作
因秋播期间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温度偏高,有利于田间杂草的滋生。春季化学除草尤为重要,各地要根据杂草种类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
在小麦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以繁缕、播娘蒿、荠菜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75%巨星干悬浮剂、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或72%2,4-D丁酯乳油;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用3%世玛油悬浮剂或3.6%阔世玛水分散剂;野燕麦可用6.9%骠马乳剂。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研究所 供稿)
我院特色稻米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黑米、紫米、红米等特色稻米比普通稻米具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特点,尤其所含锰、锌、铜、钙、磷、钾、镁、铁等微量元素比普通稻米高1至3倍,更含有普通稻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β-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因而比普通米更具营养,具有很好的食疗和保健作用。有色大米所含色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且无毒性,还包含了植物体内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食品着色剂。黑米、紫米和红米既是传统的食材,又可作为工业化食品的重要原料,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目前,我市特色稻米种质资源较少,且未见规模化种植,因此引进和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特色水稻品种,研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并集中试验示范推广,对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和旅游农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稻米多样性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依据市场需求,从2016年启动了特色稻米研发计划,计划用4到5年的时间,引进和筛选2至3个适宜我市种植、市场前景良好的特色稻米。
2016年,我院从全国各地引进的百余份特色稻米种质资源中,筛选到4份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特色稻米资源,分别为中江红米、贵州紫米、富硒米、黑紫糯。2017年,我们将筛选到的4个特色稻米送达蒲江做了稻瘟病抗性鉴定,并设计了密肥试验,研究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栽培密度和肥水条件下,4个特色稻米的亩产可到达400kg/亩左右。此外,我们为部分种粮大户提供了试种种子,试种面积在50亩左右,4个特色稻米田间表现优良,得到了种植大户的一致好评。
为了将科研成果更好的对接市场,走进平常百姓家,我们将筛选到的特色稻米加工成了一款市场前景较好的营养产品——“五彩好粥米”,该产品营养丰富、适合制作米糊和米粥,尤其适合老人
和儿童食用。通过与长虹旗下电商平台“购食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模式。
接下来的工作,我院拟对特色稻米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并引入农产品安全溯源平台,将我们的生产置于政府和百姓的监督之下,让老百姓能即时的看到特色稻米生产过程,让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我们还将扩大试验示范面积,指导种粮大户掌握高产栽培技术,为带领农户脱贫致富、丰富我们的“米袋子”做出我们的贡献。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水稻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