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7第二期(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工作总结)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院按照“改革年、项目年”的总要求,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公益服务为突破,以作风建设为保障,狠抓改革创新,强化项目争取,在改革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共审定新品种7个、参加各级区(预)试组合83个、通过技术鉴定6项、获得品种权7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公示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建立示范基地(片)64个、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6000余人(次)。全面完成2016年目标任务。
一、创新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是我院的改革创新年,党委坚持总揽全局,持续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一是继续推进分级管理和项目管理改革,给予部门人事权和财权,严格执行全院预算和部门独立核算制度。继续调整绩效分配与职称评聘工作。二是调研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单位后期发展绘制了蓝图。三是按照市深改办下达的任务,经过充分调研和集体讨论,制定完成《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并通过市深改办审批。
二、创新成效不断展现,多项成绩创历史新高
全年累计申报科研项目84项、项目实施94项,审定品种7个,通过技术鉴定6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7项,获各级成果奖励5项,发表科研论文46篇(含SCI文章3篇)。其中,项目申报和实施数量创历史新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基地建设项目的成功申报实现我院零的突破。
三、新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继续夯实新学科发展基础,不断延伸研究领域。蔬菜研究顺利进入四川省创新团队,并成功审定我院第一个莴笋品种——绵笋1号;畜牧试验基地建成投入使用,省“十三五”肉鸡育种攻关项目和省科技支撑项目《北川白山羊种质资源挖掘与关键技术集成》顺利启动;成功建立江油附子专家大院,新增芍药、柑橘、猕猴桃、食用菌等方面研究;积极开展“双减”、循环农业、土壤重金属修复、农产品安全等研究,为我市农业节本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调研学习和参观交流,积极筹备、启动水产研究。
四、干部和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顺利完成专职纪委书记的配备以及院领导班子成员的调整工作,增加了领导班子职数(由原来的6人增加为7人),实现了3名县级干部的调整,确保领导干部交流渠道的畅通,为我院日常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扩大科技人才队伍。1名送读博士顺利毕业,1名博士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进修。新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6人,推荐各类型人才30余名参加各级培训及表彰,其中1名同志获绵阳市“千英百团”创新人才表彰。三是着重开展学术交流协作,营造学术氛围。先后派遣多名科技人员前往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扬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邀请小麦著名专家赵振东院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Ravi Singh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Robert Park博士等多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
五、对外合作和产业扶贫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一是不断强化院县合作,全年建立示范基地(片)64个,召开现场会30余次,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品种30余个(次),派出800余人(次)科研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职业农民6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00余份,为进一步加速我市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二是继续加强院企合作,先后与四川美佳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民富国康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壤塘县林源生态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小微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联合申报项目、安全农产品检测、农业技术指导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作用。三是积极开展技术脱贫工作,选送两名科技人员前往壤塘、红原进行科技帮扶,9名科技人员入选“三区”科技人才选派项目。继续做好对北川县禹里镇三坪村、三台县景福镇双手磨村、平武县大桥镇田坝村等贫困村的产业脱贫技术支撑工作,全年为脱贫对象赠送了价值10万余元的畜禽防疫药品、大山红鸡鸡苗、蔬菜种苗、紫红薯种苗、晚熟柚树苗,并召开8次种养技术培训,培训人技术干部及贫困农户1000余人次。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认真组织接待了市委书记彭宇行、副市长孙福全、四川省农科院院长李跃建等领导来院调研,为单位学科发展“问症把脉”。二是通过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沟通联系,加强对我院科研人员、公益服务、科研成果、科技扶贫等工作的宣传报道。全年共向日报提供新闻10篇,向电视台提供视频8期,印发《农业科技动态》12期,更换院宣传橱窗6期,在各类网站发表信息130余条。三是通过更新陈列室内容、改版院网站、拍摄微电影的方式,充分展示了我院开展科技创新及示范推广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提高了单位在市民中的认知度。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