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动态2017第四期(绵阳地区小麦春季病虫害防治技术建议)
绵阳地区小麦春季病虫害防治技术建议
受今年冬季气温偏高、苗期干旱、反复的冬春晴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四川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发生时间早、范围广、程度重,呈扩散蔓延之势。2月9-10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绵阳综合试验站和绵阳市农业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游仙区和江油市等地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病菌虫源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一、当前病虫害发生情况
从去年小麦发病情况分析,新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种34)有发展蔓延趋势,而当前生产上部分主推小麦品种对该新小种感病;同时白粉病在四川呈加重危害趋势。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6日,小麦条锈病在绵阳市除平武外的8个县市区零星发生,发生面积4800亩,小麦白粉病发生2600亩,小麦蚜虫发生1.04万亩。
随着开春后气温的逐渐回升,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将进入快速蔓延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也将逐渐加重。因此各地植保、农技部门一定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病虫害预报,坚持“打点保面、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策略,以防出现大流行。
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对发现小麦条锈病中心病团的麦田,要重点进行化学防治,封锁中心病团和中心病田,力争“打点保面”率达到100%,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
2.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一般喷药1-2次。
3.对赤霉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见花打药。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烯肟•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防治1-2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
4.加强虫害的防治。麦蚜和红蜘蛛是小麦生长中期的主要虫害,伴随着温度上升也将逐渐加重。当有蚜穗率15%以上,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以上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应立即用药防治。每亩可选5%利虫净25-30毫升或10%蚜虱净粉剂20克,兑水40公斤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5-7克,或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50毫升,或2.5%敌杀死乳油10-15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当小麦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应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这样既防病治虫、又可增加粒重,达到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研究所 供稿)
麦冬初春管理与采收加工技术建议
冬春易发生干旱,此时正是麦冬块根二次膨大关键期,加强田间管理是提高麦冬产量的有效措施。同时清明将至,川麦冬陆续开始采挖,现提出麦冬早春管理技术建议和麦冬采收加工注意事项,供广大药农参考。
一、追肥
川麦冬栽培一般追肥3-4次,根据前一年麦冬追肥情况和苗情,对于长势较弱的麦冬,为促进麦冬块根膨大可加施一次钾肥,如喷施磷酸二氢钾100-150g/亩。此时不提倡大量施用化肥和农家肥,容易导致麦冬块根烂根,影响麦冬产量和质量。
二、灌溉
去年冬天较干旱,立春前后可灌水1-2次,促进块根生长。灌水根据田块干旱情况而定,对于易积水的田块应及时排除田中积水,防止气温升高多湿导致麦冬烂根,影响生产。
三、除草
对于杂草生长较多的麦冬田块须选晴天除草并浅松表土。
四、采收加工
为避开用人高峰,降低生产成本,少数栽种较早的药农已开始采挖,预计大规模开始采挖为2月下旬。麦冬采挖通常在3月10号左右开始,4月20日左右结束,主要集中清明节前后半月时间,选晴天用锄或犁翻耕25-27厘米深,使麦冬全株露出土面,抖去根部泥土,用刀切下块根和须根,放入箩筐内,在流水中淘洗,将泥沙洗净。为了节约劳动力,缓解用工紧张,可以采用机械采挖。
将洗净的麦冬,摊放在晒场上曝晒,水气干后揉搓,搓后再晒,反复多次,直至搓掉须根。再晒至全干,用筛子筛去杂质即可。若遇到阴雨天气,可用40—50℃的文火烘15—20小时,取出放几天,待内部水分向外渗,再烘至今干,筛去杂质,即成商品麦冬。为保证麦冬品质,烘干时不要使用含硫燃料如煤炭等。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