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7第一期(2017年四川北部地区小麦苗情总结及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发布时间:2017-03-02

2017年四川北部地区小麦苗情总结及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2016年12月下旬,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及各示范县技术骨干分别考察了三台、梓潼、江油和安州等6个县(市区)小麦生产的苗情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小麦新品种展示、小麦新品系筛选试验、小麦抗旱试验和粮饲兼用小麦试验的实施情况。结合考察及近期苗情的调查结果,形成如下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一、当前小麦苗情特点

吸取去年部分小麦因播种偏早而遭遇严重冻害的教训,今年各地都注意抓好小麦最佳播种时期,均在10月25日以后才开始播种,播期集中在10月28日至11月3日,至11月7日基本完成播种。2016年10月上中旬降水较多,土壤墒情好,播种期间气候条件较好,多数小麦出苗迅速、出苗整齐;但播期偏迟的小麦,因遭遇自11月7日起一周左右的偏低气温,出苗推迟,出苗率降低。播种后至今,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阴天偏多,降雨天数较少,缺乏有效降雨,旱情出现,尤其是丘陵旱地台位较高的小麦受干旱影响较大。总的来看,今年小麦苗情在靠成都平原的安州区和丘陵的一二台土普遍较好,多数为一、二类苗,略占80%左右;而三类苗的比重偏少,多集中在丘陵旱地的三台土。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同时缺乏有效降雨,各地的小麦出苗率都较常年偏低,基本苗也比常年偏少,净作模式的基本苗普遍在11-14万/亩之间,套作模式的基本苗普遍在7-10万/亩之间;各地丘陵坡地旱情初现,三台土部分小麦出现萎蔫现象;部分稻茬麦因播种时湿害,目前小麦表现黄弱苗,田间杂草较多;由于气温偏高,部分田块有蚜虫危害;目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发生较轻,各地均是零星发生。

各地的小麦新品系筛选试验和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都严格按要求实施。梓潼、江油、安州的试验播种规范,小麦生长正常;而中江、苍溪及江油的筛选试验和抗旱试验部分小区有缺苗现象;三台的试验因土壤干旱,长势非常不均匀。

三、当前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1、抗旱保苗

各地要充分利用水窖、水池等,及时补水抗旱。对受旱严重、基本苗不足、长势弱的三类苗田块,结合灌溉及时施用壮苗肥,或在降雨前亩施尿素5-7公斤追肥一次,促进有效分蘖和幼穗分化。

2、抓好开沟排湿工作

针对部分田湿土沾的稻茬麦田,因土壤过湿、板结造成的弱苗、黄苗,各地应利用冬闲时节,组织人力,及时清沟排湿,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并及时追施少量速效化肥,可亩用3-4公斤尿素趁下雨前撒施于麦田。

3、及时化除,控制草害

稻茬麦田以免耕为主,免耕麦田采取“播前+苗期”化除方式能够很好地控制杂草。在目前杂草较多的稻茬麦田,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可在小麦拔节前(杂草2-5叶期),使用使它隆60ml+6.9%骠马60ml兑水45kg喷雾,防治单双子叶杂草。

4、加强对低温冻害预防和对旺苗的田间管理

今年秋冬前期气温较常年偏暖,气象专家预测今年仍将出现冷冬天气,虽然小麦再次出现去年严重冻害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低温冻害的影响。在小麦拔节前后喷施矮丰、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以降低株高,防止中后期倒伏,同时控制麦苗旺长,推迟生育进程,避免幼穗分化敏感期遭遇低温;对个别长势较旺、群体较大的田块,重点要抓好控高防倒工作。

5、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尽管目前条锈病发生较轻,但从去年小麦发病情况分析,新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种34)有发展蔓延趋势,而当前生产上部分主推小麦品种对该新小种感病;同时白粉病在四川呈加重危害趋势。今年秋冬前期的温暖气候,有利于冬繁菌源的潜育蔓延。据植保专家预测,2017年小麦条锈病将偏重发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也将逐渐加重。

因此各地植保、农技部门一定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病虫害预报,坚持“打点保面、发现一块、防治一片”的策略,以防出现大流行。对于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开花期进行“一喷多防”,将预防赤霉病和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的药剂混合在一起,一次性施用,省工节本,防治效果好。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