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6第十一期(“工业专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业专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禾大西普化学(四川)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西禾油菜种业公司共同完成的“工业专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芥酸生产是绵阳市的特色产业之一。自1989年至2015以来,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川省作物育种攻关、四川省油菜创新团队、绵阳市重点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资助下,绵阳市农科院油菜研究所针对高芥酸油菜产业品种匮乏、种植技术不配套、基地建设机制滞后、芥酸及副产物精深加工研究不深、产品竞争能力弱、理论研究不足等制约高芥酸油菜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与生产加工问题,开展突破性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材料、品种的选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芥酸精深产品开发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我国从芥酸进口国向芥酸出口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我国高芥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采用甘白远缘杂交及基因聚合技术,创制出一系列高芥酸、特高芥酸、高芥酸低硫甙亲本材料,其中703AB-1芥酸高达58.3%。并选育出绵油15、绵油309、绵油322等高产、高效的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审定品种6个,其中核不育杂交品种绵油15较对照增产24.4%、芥酸含量52.1%;核不育杂交品种绵油309芥酸含量达55.2%。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申请受理9项。
2、开展高芥酸油菜系列品种种子生产技术、配套高效栽培及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建立了高芥酸油菜高产保优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种子繁育、高产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3套,获授权专利1项。探索出了订单加价收购的高效高芥酸油菜生产基地建设机制,建立了“企业+科研+基地+农户”高芥酸油菜的产业化模式。
3、开展了芥酸含量遗传规律研究,发现芥酸杂种优势主要以中亲优势为主,特高芥酸含量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
4、改进二次水解技术、多级分子蒸馏、柔性分离技术、超声波辅助水解等技术。筛选设计新的新的催化剂,优化改进了神经酸、壬二酸、壬二酸二异辛酯、壬酸、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等产品的制备纯化工艺技术,进行系列下游油脂化学品的研发,开发出了高附加值芥酸及相关系列产品,填补国内油脂精细化工品空白,提升整个高芥酸产业链的价值。获授权专利7项,申请受理专利3项。
5、本成果选育的系列高芥酸油菜品种,在我国高芥酸油菜生产基地覆盖率达100%。根据统计,2008-2015年已累计推广446万亩,农民新增纯收益56268.6万元;2002-2015年芥酸及衍生产品实现总产值170640万元,实现利润18135万元,新增税收14107万元,创造外汇收入2604万元,种植业和加工业累计新增纯收益88510.6万元。项目完成期间发表论文(技术报告)19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极显著。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油菜研究所 供稿)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组织开展苗期考察活动
11月下旬,绵阳综合试验站全体成员陪同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春雷教授和方小平研究员先后对三台、安州区等试验示范县进行了苗期现场考察和评比活动。根据国家油菜产业体系“十三五”的要求,考察组成员实地察看了各示范县油菜直播机收模式示范片落实情况、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试验情况、调研了各示范县根肿病发病情况,并认真听取了各示范县负责人关于试验示范进展工作的报告。试验站成员及各县代表根据田间实施、实际长势、工作汇报等环节对每个示范县的工作做出了评价并给予评分。
今年各示范县均开展了1000亩以上的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并因地制宜的加强研究探索、改进技术流程。其中安州区结合生产条件和生态特点推广的“一基五化”高产栽培技术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对各县开展的创新型栽培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各县特色突出,示范带动性强。同时,基于各示范县的特点以及今年的气候情况对后期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县积极组织农户参加培训,加强油菜苗越冬管理,科学进行及时追肥和化学除草,适当调整留苗密度,确保油菜优质高产、平衡增产。加强油菜根肿病的宣传普及,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根肿病的危害,做到明年提前预防。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油菜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