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6第六期
市农科院三项成果获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近期,“四川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全省共计268项科研成果获得表彰。其中,我院“丘陵山地玉米高产创建技术及集成应用”、“抗病高产小麦品种绵麦41等的选育与应用”和“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与应用”三项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二等奖和三等奖。
“丘陵山地玉米高产创建技术及集成应用”是由省农科院主持,我院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研究的,该成果立足于我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着力解决丘陵山地玉米增密栽培等关键问题,在高密度群体质量调控理论、实践产量、区域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及推广机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创新。“抗病高产小麦品种绵麦41等的选育与应用”是我院与四川国豪种业联合完成的,该成果针对我省小麦在锈病白粉病危害和主推品种抗性丧失的条件下,选育出具有高抗、高产特性小麦新品种的研究,系统解决了小麦生产中抗性品种匮乏的难题。“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与应用”是市农科院针对当前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提高单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矛盾等现象,通过创新培育香型、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应用于水稻生产,该成果已育成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组合3个,育成品种实现了高产、高品质及品质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其中宜香3728是我省第一个国颁二级优米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具有突出先进性。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供稿)
市农科院新品种选育又添新成果
近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2424号公告获悉,由我院选育的两个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内6优138(国审稻2016013)和德香优146(国审稻2016020),通过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定,为我院“十三五”新品种选育工作迎来了开门红。
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内6优138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抗性强等特点。该品种于2013~201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1.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全生育期约157天,整精米率61.8%,直链淀粉含量15.3%,米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高产杂交水稻德香优146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突出特点。该品种于2013~2014年参加国家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24.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0.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全生育期158.4天,整精米率61.9%,直链淀粉含量16.0%。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水稻研究所 供稿)
加强深度合作,共谋北川白山羊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畜牧品种的保护和研究,7月底我院与北川县农业局开展座谈,就如何以北川白山羊研究为载体推进深度合作进行了交流探讨。
座谈中,双方从生长现状、养殖技术、圈舍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前期合作开展的北川白山羊提纯保种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表示后期将通过与北川县白山羊养殖企业共同申报项目,结合科技扶贫开展技术帮扶等形式,继续加强更深层次、更广泛的院县畜牧合作,共同促进北川白山羊产业的发展。
北川白山羊是在我市北川县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封闭饲养选择形成的地方山羊品种,具有生产性能良好,体格高大,繁殖率高,适应性强等特点。该品种于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我院开展北川白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为我市市民提供安全羊肉及产品,对绵阳市及北川县的畜牧业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畜牧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