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5第七期

发布时间:2015-12-28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水稻制种基地发展免耕直播稻草覆盖秋马

 

铃薯套种紫色莴笋大有可为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理解决秸秆还田利用问题,四川省薯类创新团队龙门山脉春马铃薯种薯繁殖体系建设岗位以我市水稻制种、秋马铃薯栽种、紫色莴笋种植情况为基础,通过对安县、梓潼等制种大县进行调研,结合绵阳市农科院薯类研究所多年秋马铃薯种植经验,总结提出关于在水稻制种基地发展免耕直播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套种紫色莴笋的生产技术。该技术特点为:一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养分,减少农药污染、保护土壤团粒结构,利于土壤内水、肥、气的畅通,减少植株的地上、地下病害。二是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为秸秆再利用找到新的出路。三是经济效益非常突出。
    水稻制种基地发展免耕直播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套种紫色莴笋栽培方式为:
    1、茬口衔接。水稻制种一般3月下旬播种,5月上旬栽插,8月下旬至9月初收获;马铃薯7月底炼苗,打破休眠,9月初播种,12月底收获;紫色莴笋8月底育苗,9月中旬栽插,11月底之前收获。
    2、选择合适的马铃薯品种。秋马铃薯生育期短,一般只有90天左右,因此,应选择生育期短、产量高的“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等品种,因秋季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应选择20-40g左右的小整薯带芽播种,确保全苗。紫色莴笋品种可以选择植株紧凑、早熟(60天即可收获上市)的品种。
    3、合理规划条带布局,确保适宜的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保障马铃薯和莴笋双高产、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为达到秋马铃薯和蔬菜的净作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进行2.8米开厢,种植6行马铃薯、4行莴笋,马铃薯密度为7100株/亩,莴笋密度为3500株/亩。每个条带之间开宽为20cm左右的深沟进行排湿。
    4、合理施肥,规范稻草覆盖。在马铃薯施肥上,应采用底施一道清,施肥一般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亩用渣厩肥2000—2500公斤,配合硫钾型复合肥30公斤左右。莴笋移栽后,在两株之间追施适量尿素。同时,稻草的覆盖,应注意稻草顺序,以后面的稻草压住前面稻草15cm左右为宜,盖草厚度约12-15cm,宽度约40-50cm(稻草太薄,马铃薯青皮率高;稻草太厚,马铃薯不宜出苗)。每两行稻草中间留出20cm空地进行莴笋移栽。
    5、加强田间管理。稻草覆盖田间湿度较大,应特别注意晚疫病防控。当马铃薯苗高15cm左右时用银法利进行晚疫病防止,每5-7d用药一次,连续3次。莴笋应注意菜青虫 小菜蛾防控,移栽后半个月左右可以提前喷氟虫双酰胺进行防控,并在莴笋株间补充适量氮肥。
    6、实时收获,增产增效。稻草覆盖的马铃薯块80%以上在土面上,拨开稻草即可拣收;也可采取分期采收,即将稻草拨开采收已长大的薯块,再将稻草盖好让小薯块继续生长。这样既能及时上市,又能保障较高的产量,提高总体经济效益。莴笋可于11月中旬开始陆续进行分段采收销售。
    7、经济效益分析。水稻制种地套种秋马铃薯及莴笋,马铃薯亩产150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2.5元计算,亩收益3750元;莴笋亩产150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2元计算,亩收益3000元左右。扣除马铃薯亩种薯成本520元(亩用种量200公斤,单价2.6元/公斤),肥料200元,莴笋种子10元,每亩纯收入6020元。而每亩种植油菜,亩产200公斤,按照每公斤5元计算,亩产值1000元,扣除肥料100元,种子50元,亩收益850元。可见水稻制种基地发展免耕直播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套种紫色莴笋,经济效益非常突出,可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供稿)

 

 

绵阳市紫色甘薯发展建议

 

    紫色甘薯又称紫薯、黑薯等,因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而得名。紫色甘薯除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外,还含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显著地抗氧化和防衰老功能,经常食用可明显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并对消化道、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保健预防效果,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我市紫薯产业在绵阳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撑下蓬勃发展,该院成功育成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种植效益显著的紫色甘薯品种绵紫薯9号,已在全市推广种植2万余亩。但由于种植面积分散、零星,集中度不高,经济价值不明显。因此,为尽早实现将紫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特色产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以下建议:
    1、紫色甘薯种植区域
    我市境内除平武、北川外均适合紫薯种植,但以丘陵二台地沙质土壤为最佳。近年来,随着紫薯的推广与普及,我市各区县均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但主要集中在安县、梓潼、涪城、游仙和三台。根据种植习惯、生产传统、加工企业布局等因素,为适度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建议优先集中发展区域为三台、梓潼、安县。
    2、紫色甘薯种植规模
    目前我市紫薯种植面积约2万亩左右,但种植面积分散、零星,集中度不高。根据我市甘薯产业发展实际,参考加工能力、消费水平等因素,建议5年内发展总面积10亩左右,其中三台6万亩、安县2万亩、梓潼2万亩。
    3、主栽品种
    绵紫薯9号是绵阳市农科院育成的紫色甘薯新品种,先后通过了四川和国家审定,其丰产性和花青素含量都是目前审定品种中最高的,既可鲜食又可加工,且非常适合我市生产条件,目前占我市紫色甘薯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因此可作为我市主栽品种。此外,可搭配种植部分绵渝紫11、绵紫薯12、紫青2号、渝紫263。
    4、科技支撑
    一是要加强新品种选育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二是要加强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甘薯加工新产品的研发,确保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5、企业带动
    薯类加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是紫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发挥他们的的带动作用。通过项目引导、项目整合、专项支持、惠农政策等多渠道、多手段扶持,推动薯类加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发展,为紫色甘薯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供稿)

 

 

绵阳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顺利完成

 

平武“大山红土鸡”项目中期现场验收

 

 

    8月20日,由绵阳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王均沛为组长、绵阳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车维知为副组长,市农推办、农业局、财政局、平武县农业局等相关单位的七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绵阳市农科院副院长肖龙、畜牧研究所项目组人员的陪同下,到绵阳市农科院位于平武县的平武“大山红土鸡”研究及示范基地,对《平武大山红土鸡(暂定名)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项目验收组实地参观了平武“大山红土鸡”选育基地和平通、响岩、坝子三个林下养殖示范基地;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认真考核了经过选育的1000套平武大山红土鸡核心群的外观性状等,以及林下养殖技术示范现场;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所涉及的品种提纯复壮选育和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内容的情况汇报。
    通过现场验收,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组一年多的努力,表示平武“大山红鸡”提纯复壮选育工作进展效果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畜牧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