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5第六期
当前夏玉米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今年7月以来,川北区域降雨较常年少六成以上,旬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21℃至2.24℃,高温天数超过20天,刷新了2006年创下的高温天气记录。持续的高温少雨,已造成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致使该区域5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的麦(油)茬夏玉米大部分遭遇“卡脖旱”,尤其是台位较高、水源较差或无水源灌溉的地块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或绝收的现象。
加上生产上采用的多数品种耐旱性较差;部分种植大户管理粗放,不能及时补水抗旱,浇水时机有误或技术不到位,反而加重了灾情;受持续旱情影响,多数蓄水池、水窖、水塘已干涸,部分水源较差的村落人畜用水已面临困难。8月7-9日虽有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旱情依然不能忽视。因此,针对当前玉米生产现状,立足生产实际,对夏玉米田间管理提出如下技术建议:
1、加强分类抗旱技术指导。针对不同苗情、墒情、水源、劳力等基础条件,分类指导农民做好抗旱减灾:一是有水源保障的地块,应及时浇水缓解旱情,同时每天浇水宜在早晨9点之前和下午4点之后,避免中午高温浇水由于田间蒸腾造成玉米的二次伤害;二是无水源供应的地块,可将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的玉米植株作为青饲料,腾地改种、补种;三是旱情轻的地块要密切关注旱情,加强田间管理,尽量找水浇灌,尤其是做好病虫(蚜虫等)防治工作;四是6月中旬以后播种的夏玉米可酌情遇雨追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2、抓好晚秋生产。减产较重或绝收的田块应根据水源条件或降雨条件(一次有效降雨10mm以上)因地制宜改种、补种秋大豆(浙春1号等)、秋菜(叶菜类、萝卜等)或套种秋菜(秋豇豆、秋马铃薯等)和耐旱作物。同时还应抓好技术服务、农资补贴等,力争实现夏损秋补、增种增收。
3、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绵阳综合试验站 供稿)
四川省丘陵地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暨玉米
机收培训会在盐亭示范县顺利召开
为推动丘陵地区旱地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以及玉米全程机械化耕种,满足专合组织和种植大户对农机、品种、技术的迫切需求。8月4日,由四川省农业厅主办,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及盐亭县农业局承办的“四川省丘陵地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暨玉米机收培训会”在盐亭县召开,全省32个玉米主产县、绵阳综合试验站示范县的农业局分管领导、技术负责人及种植大户150余人参会。
4日上午,与会领导及代表首先观摩了夏播及机播品种、机播效果及植保等配套农机具的展示,随后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收割机穗收、粒收的现场作业,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参会代表纷纷表示通过现场观摩,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对品种、机型的认识,增强了开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信心。下午进行了现场交流及培训,首先由盐亭、西充等县就本县粮食规模化经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交流。随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刘永红研究员做了专题讲座,全面阐述了四川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及主要方向。最后,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做了重要讲话,他肯定了本次会议取得的成绩与效果,指出了我省丘区旱地粮食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要求各玉米主产县加大力度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全省丘区玉米主产区迈进“农业机械化”时代。
四川是玉米种植大省,全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达2200万亩左右,其中适合机播机收的区域占50%左右。本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推动我省丘陵地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促进玉米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充分激发我省粮食的生产潜力,确保粮食的持续安全。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绵阳综合试验站 供稿)
工业专业高芥酸油菜系列品种选育及产业
化应用成果鉴定会在成都顺利召开
8月5日,四川省科技厅在成都组织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由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禾大西普化学(四川)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西禾油菜种业公司共同完成的“工业专业高芥酸油菜系列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 成果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
鉴定会上,由油菜产业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华中农大李再云教授,四川大学赵云教授,四川农业大学牛应泽教授等12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通过听取汇报,审阅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研究人员在育种、理论研究、产业化等方面有显著的创新性,工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化技术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芥酸核不育杂交油菜品种选育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工业专业高芥酸油菜系列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成果具体表现为:
1、高芥酸系列油菜采用甘白远缘杂交及基因聚合技术,创制出一系列高芥酸、特高芥酸、高芥酸低硫甙亲本材料,其中703AB-1芥酸高达58.3%,并选育出高产、高效的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审定品种6个,其中绵油15较对照增产24.4%、芥酸含量52.1%,绵油309芥酸含量55.2%。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件。
2、开展了芥酸含量遗传规律研究,发现芥酸杂种优势主要以中亲优势为主,特高芥酸含量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建立了高芥酸油菜高产保优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种子繁育、高产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3套。
3、联用多级分子蒸馏、超声波辅助水解等技术,优化了壬二酸、壬酸、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等产品的制备纯化工艺技术,开发出了高附加值芥酸及相关系列产品,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应用,并出口到日本、沙特、韩国、泰国等国家。获授权专利7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建立了“企业+科研+基地+农户”高芥酸油菜的产业化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油菜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