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5第一期

发布时间:2015-02-15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15年1月13日至16日,绵阳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及各示范县技术负责人在李生荣站长带领下,考察了安县、三台、江油、梓潼、中江和苍溪等县(市)小麦示范基地和大面积生产的苗情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同时调研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结合考察调研结果及近期苗情调查,形成如下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一、小麦秋播气候特点
    四川北部地区小麦主要采用轻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方式包括免耕撒播稻草覆盖技术、免耕撒播浅旋覆盖技术和免耕机播等。根据气象采集数据分析,2014年10月中旬四川北部地区雨量偏多,造成部分稻茬田田块积水偏多,随后27日又普降中雨,而在此次降雨后因接连有2-3次的降雨,导致土壤墒情处于偏湿状态,播种困难,较常年小麦播种时期推迟了7-10天。11月上中旬,四川北部地区阴雨天气较多,气温较上年偏低,加之土壤长时间处于偏湿状态,导致迟播的小麦出苗慢,出苗时间延长1-2天。
    二、当前小麦苗情
    由于高产新品种和轻简化、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目前各地小麦苗情普遍好于去年。据我们实地调查,一类苗较常年有较大增加,特别是10月27日前播种的小麦,无论是坡地或稻茬田,目前叶龄已达到7-8叶,长势良好,接近拔节;二、三类苗较常年偏少。其中一类苗约占50%,二类苗约占30%,三类苗约占20%,三类苗主要分布在迟播及下湿麦田,这部分小麦叶龄接近5-6叶,部分田块由于前期降雨积水偏多,受到一定程度湿害影响,幼苗底部叶片出现枯黄,长势偏弱。据调查,目前有约10%的稻草覆盖麦田,因盖草较厚,导致麦苗细长偏弱、分蘖偏少;约有10%的稻茬麦田,因开沟较浅、排水不畅,导致土壤板结、小麦根系下扎较浅,营养吸收不足而致麦苗叶色偏黄、长势偏弱;另有10%的撒播麦田,因播种量偏大而导致苗弱;有部分麦田因施用除草剂浓度偏大,导致烧苗现象。
    此次调查中,在部分县、市发现了小麦条锈病冬繁菌源。由于冬暖,小麦条锈菌仍然处于繁殖生长状态。其它病虫害越冬基数同于往年。根据目前田间湿度和温度情况,非常有利于条锈病的繁殖与扩散,已建议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定点监测、及时预报,确保2015年小麦条锈病的有效防控,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三、小麦春管建议
    1、清沟排湿、促弱转壮
    对部分稻茬麦田及下湿田,因土壤过湿、板结造成的弱苗、黄苗,应及时清沟排湿,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并及时追施少量速效化肥。
    对受到轻微冻害、盖草较厚及发生药害的田块可在返春后酌情补施肥料,促使小麦叶片恢复生长。一般亩施尿素5kg左右,并叶面喷施有机活性复合肥,使麦苗尽快转入正常生长。
    2、及时化除,控制草害
    部分稻茬麦田及下湿田,因土壤湿度大,杂草滋生。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采用10%苯磺隆每亩10~15克或75%苯磺隆干悬浮剂每亩1~1.8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以雀麦、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于杂草2~4叶期用6.9%骠马乳剂每亩60-7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以节节麦发生为主的麦田亩用3%世码水分散粒剂30克兑水30 公斤喷雾;以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亩用3.6%阔世码20~25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3、化控防倒
    对土壤墒情适宜、播期偏早、目前苗期长势较旺、群体较大的部分稻茬麦田,重点要控高防倒。在小麦拔节初期喷施植物化控调节剂(如壮丰胺、多效唑、矮丰等),配合施用KH2PO4,以控制麦苗旺长,缩短基部节间,使茎秆粗壮,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4、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受暖冬和条锈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等因素影响,今年小麦条锈病呈现发病早、病点多、病情重、蔓延快的特点。而小麦出苗后,气温较常年偏高,雨水充沛,适宜小麦条锈病发生蔓延。目前在各地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报道,截至1月16日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小麦条锈病已在我省10个市(州)、32个县(市、区)发病,发生面积3.02万亩,较2014年同期增加16.9%。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将进入快速蔓延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也将逐渐加重。针对此种情况,各地一定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坚持“打点保面、发现一块、防治一片”的策略,以防出现大流行。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