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4第八期

发布时间:2014-11-12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全省首个高产紫薯品种在绵种植成功

 

    11月6日,省农业厅组织国家甘薯(红苕)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安县花荄镇兴隆村召开“绵紫9号”高产示范片现场测产验收现场会。现场收挖测产表明,由市农科院引进培育成功的“绵紫9号”新品种紫薯田间表现优良,亩产量在3850公斤左右,按当前市价保守估算亩平产值近万元,成为当前全省产量最高的紫薯品种。
  为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步伐,大面积提高全国甘薯产量和种植效益,从2009年起,农业部在川西北甘薯主产地区启动了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为此,省、市农科院(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从全国各地引进推广了20多个甘薯新品种,分别在涪城、游仙、三台、梓潼、盐亭五个甘薯主产区建立了五个甘薯新品种引进示范园,重点从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全市薯农种薯收入。
  在兴隆村开展的收挖测产现场,测产专家按照不同长势标准,分别在曾道贵等农户种植的紫薯田间随机抽取了五个点位进行测产。通过现场收挖称重表明,五个点位单产最低为3300公斤,最高为4220公斤,平均算下来为3849.9公斤。据种植农户曾道贵介绍,这个紫薯品种是他今年5月25日栽插的,每亩用了35公斤硫酸钾肥料。在种植方法和投入成本上,与普通品种红薯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收入却是普通品种红薯的好几倍。
  据市农科院副院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余金龙介绍,“绵紫9号”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6年从西南大学甘薯研究中心引进并经杂交组合选育而成。2007年参加复选鉴定,2008-2009年参加评比试验,2010年进入四川省甘薯特用组区域试验,2011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同时进行。区域测试表明,该紫色薯块干物率28.9%,花青素含量高于同类品种,且抗黑斑病,达到了四川省甘薯特用组品种审定标准。
  四川省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黄钢介绍说,四川是薯类生产大省,全省常年红薯种植面积8000万亩左右。为提高红薯种植效益,近年来我省引进培育了不少紫薯优良品种。目前,四川地区普遍推广种植的紫薯品种单产大多在1500至2000公斤左右。“绵紫9号”紫薯的成功种植,大幅提升了四川紫薯的产量。“2015年,我们将在四川大面积推广‘绵紫9号’,并积极向农业部推荐这个品种,让‘绵紫9号’尽快走向全国。”黄钢说,“有了这个品种,我们就可以把四川红薯产业做得发紫。”

 


绵阳市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绵单118通过陕西省审定

 

    近期,由绵阳市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绵单118通过陕西省审定,审定号:陕审玉2014021。该品种由绵阳市农科院自育自交系绵727、绵714组配而成,已于201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玉2011005),达四川省突破性品种标准,是2014年度四川省主导玉米品种。该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获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川省玉米良繁体系建设及绵阳市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的大力支持。
    绵单118在2012-2013年陕南春播区试中平均亩产612.3kg,较对照临奥1号增产7.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7kg,较对照临奥1号增产4.1%,该品种在陕南生态区春播全生育期117天,株高280cm,穗位高115cm,株型半紧凑,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果穗长筒型,穗长22.0厘米,穗行数18行,千粒重318克,籽粒黄色、半硬质型。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鉴定:高抗茎腐病、小斑病,抗丝黑穗病、穗腐病,中抗大斑病;经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容重847g/L,粗蛋白10.1%,粗脂肪4.4%,粗淀粉70.7%。
    绵单118最适种植密度3000~3300株,适宜在四川省丘陵区、浅山区及陕南900m以下春播生态区推广种植。

 

绵阳市农科院获绵阳市人才专项资金资助

   

    10月22日,全市人才工作会在八一影剧院隆重召开,绵阳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宗勇同志率队出席。会上,绵阳市农科院承担的国家级引进国外技术项目及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项目荣获绵阳市人才专项资金资助,高级专家何丹、项祖芬两位同志荣获“绵阳市第九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