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4第一期
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下旬,绵阳综合试验站李生荣站长带领团队成员考察了绵阳市梓潼县、江油市、三台县、游仙区,德阳市中江县,广元市苍溪县等六个县、市、区小麦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情况。由于秋冬季雨日多、降雨丰富,小麦播前后土壤墒情都较好,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目前苗情较旺。根据考察调研结果,整理形成了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供生产上参考。
1、清沟排湿、促弱转壮
由于降雨丰富,土壤墒情较好,对部分稻茬麦田及下湿田,因土壤过湿、板结造成的弱苗、黄苗,应及时清沟排湿,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并及时追施少量速效化肥,可亩用3-4公斤尿素趁下雨前撒施于麦田。
2、加强对旺苗的控苗管理
对长势较旺、群体较大的田块,重点要抓好控高防倒工作。目前小麦已处于拔节中期,对前期已喷施矮丰、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麦田,可撒施草木灰于田间。在小麦抽穗后,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可加入适量KH2PO4,以达到增粒壮籽、壮秆防倒的效果。
3、加强病害防治
入冬以来,近期小麦条锈病病情发展较快。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发布的消息,截至1月16日,全省已有14个市(州)、37个县(市、区)发生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2.58万亩,较2013年同期增加7个市(州)、20个县(市、区),发生面积增加1.68万亩。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估计条锈病将大爆发。目前我省小麦条锈病呈现由发病中心向全田扩散、由点片向面上发展的态势。随着开春后气温的逐渐回升,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将进入快速蔓延危害期。
因此各地植保、农技部门一定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病虫害预报,各地要采取“防早、防小”策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带药侦查、控制发病中心,最大限度减少菌源量,以防出现大流行。
对于发现了小麦条锈病中心病团的麦田,要重点进行专业化防治,封锁中心病团和中心病田,力争“打点保面”率达到100%。
对于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主动用药,对高感品种,防治适期需提早至破口抽穗期。抽穗扬花期如遇到2天或以上连阴雨、雾霾和大面积结露天气,结合“一喷三防”,及时喷药防治。防治赤霉病的推荐药剂有:1) 多酮混剂:多菌灵40克+三唑酮10克有效成分/亩兑水15公斤;2)多戊混剂:多菌灵22克+戊唑醇8克有效成分/亩兑水15公斤;3)氰烯菌酯:40-50克有效成分/亩兑水50公斤;4)戊唑醇:10克有效成分/亩兑水15公斤;5) 多菌灵:50克有效成分/亩兑水15公斤。
4、加强虫害的防治
麦蚜和红蜘蛛是小麦生长中期的主要虫害,伴随着温度上升也将逐渐加重。蚜虫、红蜘蛛主要群集在小麦叶片、茎秆及穗部,吸取汁液。造成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麦穗部被害后,造成籽粒不饱满, 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损失很大。因此开春后要及时做好小麦虫害的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当有蚜穗率15%以上,当百株蚜量达到800-1000头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应立即用药防治。每亩可选5%利虫净25-30毫升或10%蚜虱净粉剂20克,兑水40公斤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5-7克,或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50毫升,或2.5%敌杀死乳油10-15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研究所 李生荣 周强 供稿)
绵阳市农科院积极为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促进游仙区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产品——“木龙观红萝卜”产业的持续发展,2月14日,绵阳农科院现代服务中心、蔬菜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受邀请,前往游仙区凤凰乡木龙村木龙观红萝卜基地,考察木龙观红萝卜产业发展情况。
在生产基地,通过实地察看和走访农户,科研人员实时掌握了当前“木龙观红萝卜”因品种退化而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创新种子保存方式、研究轻简栽培技术、制定生产规程等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措施,为早日将木龙观红萝卜打造成为“绵阳造”特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蔬菜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