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4第二期

发布时间:2014-03-18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关于加快我市甘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家,常年种植面积8000万亩,四川是我国第一甘薯生产大省,2013年统计面积700万亩,其中我市种植面积60万亩。2000年以前,我国甘薯主要用途为:饲料47%,食物43%。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呈逐步下降发展趋势,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甘薯作为“口粮”和“饲料”的刚性需求下降,二是传统的甘薯种植效益不高。进入21世纪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甘薯的作用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甘薯能效比最高,是重要的能源作物;2、甘薯营养丰富,保健作用突出。甘薯被称为“光辉的生命体”,“准完全食品”,甘薯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热捧,甘薯生产也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但这一次发展与以前不同,它不是以更大的生产规模来体现,而是以甘薯精深加工、提升甘薯生产效益为主导,实现甘薯新一轮的发展。要实现甘薯产业的华丽转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培育甘薯专用品种,研发深加工技术,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
    在我国甘薯产业的二次发展中,山东、浙江、福建、湖北、重庆等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因为工业基础较好,有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介入,甘薯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为助推我市甘薯产业高效发展,确保全省甘薯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生产大省地位做出新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研究,为甘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要加强专用型甘薯品种的选育,这是基础。绵阳市甘薯新品种选育主要依托绵阳市农科院进行。目前,绵阳农科院在四川省育种公关、四川省创新团队(前生联合育种)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撑下,选育的淀粉品种绵薯6号、用品种绵薯8号、紫薯品种绵紫薯9号等品种,虽然为我市甘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所面临的省市政策资金支持支持力度(特别是市本级支持)有限、研究水平难以深入、研究成果与产业进一步发展不契合等问题,严重制约甘薯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创新性开展,支持强度急需提高。
    二是要加强甘薯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我省目前的甘薯加工主要以淀粉及淀粉类产品加工为主,以绵阳市光友薯业为代表生产加工企业,曾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在甘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仅靠这类产品加工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是这类产品附加值低、加工企业污染严重等,更重要的是这类加工完全没有充分利用甘薯独有的营养保健价值(膳食纤维、维生素、花青素、黏液蛋白等功能物质),目前,除淀粉以外的深加工产品主要有:紫薯全粉、花青素、花青素口服液(胶囊)、紫薯饮料、紫薯酒、薯泥、薯片、薯条、薯脯等各类休闲食品等。因此,建议我市在规划农业产业项目时,增加这方面的开发研究,以满足甘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二、将甘薯种植纳入粮食直补和大户补贴范畴,促进甘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甘薯新一轮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甘薯种植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净作种植的比例提升。以绵阳为例,全市有薯类加工的龙头企业23家、相关专合组织30余家,这些企业基地和专合组织生产基地基本上都实现了规模化种植(30—1000亩),而种植方式基本上都是净作为主。这是甘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利于实现甘薯的标准化种植、提高甘薯生产水平和效益,确保食品安全。但是这种发展方式目前受到了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按照目前的政策,甘薯种植户不能获得相应的种粮补贴和大户补贴,严重挫伤了积极性,阻碍了发展。现在,如重庆、湖北、山东、浙江等一些省市已经放开限制,通过将甘薯纳入了粮食补贴范畴,支持甘薯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市应通过调研,积极制定惠民政策,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
    三、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带动我市甘薯产业的第二次腾飞
    甘薯产业第二次发展的特点就是甘薯产品的精深加工,关键就是龙头企业的带动。现在全省的薯类加工企业主要是以淀粉及其产品加工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而且企业小、实力不强,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尝试生产一些新产品,如紫薯全粉等,但设备水平低、不成规模,远远不能适应甘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需要。这些企业急需换档升级。目前,已有一些看准了甘薯产业发展前景的有实力的企业准备介入甘薯加工产业,如四川红土地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紫薯饮料)、四川中联森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紫薯全粉、花青素)等,这是很好的发展势头,我市应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在信贷、融资、征地、土地流转、购机补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特别是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方面更应该给予优惠扶持,因为甘薯种植流转的土地一般都是丘坡地,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土地撂荒的主要地方,如能物尽其用地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将为我省的粮食增产发挥积极作用。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余金龙  供稿)

 

绵阳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在我市开展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调研

 

    为促进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研究所针对目前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及区域布局,先后前往江油市、三台县、游仙区、梓潼县、盐亭县、涪城区、安县、平武县和北川县,共计九个县市区内30余家养殖企业和县级畜牧部门进行了座谈,对标准化养殖场、合作社、公司养殖基地、山林放养区等养殖场所进行了实地考察,全面调研了绵阳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本次调研内容主要涉及猪、禽、牛、羊、兔等养殖项目、技术、经济效益、粪污处理和利用、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多个方面。通过调研,绵阳农科院紧紧围绕绵阳市现代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及战略定位,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以平武大山红土鸡提纯保种与扩繁及开发利用、北川白山羊和平武黄牛的开发利用及综合配套技术、特色养殖(七彩山鸡)饲养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方向,为推动各县市区积极打造特色畜牧品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畜牧研究所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