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3第十一期

发布时间:2013-10-14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北部地区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技术意见

   

    四川北部地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麦总面积四分之一,是四川小麦主要产区。该区域内小麦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差异大。高产田块亩产可达到550公斤以上,低产田亩产仅100多公斤,充分展示出了小麦生产的潜力水平。近年来影响该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劳动力缺乏;播种期部分麦田湿害重导致播种质量差;播种后冬干春旱导致小麦群体不足;冻害、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常年发生,赤霉病、倒伏、穗发芽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现代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高质量地抓好小麦的播种工作,培育壮苗,就为小麦高产奠定了基础。
    为夺取2013-2014年度小麦丰收,根据近年小麦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的表现,以及我们在四川北部地区组织的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新品种展示和高产示范,参考近两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的抗病性鉴定结果,结合四川北部地区生产实际,提出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技术意见,供各地参考。
    1、选用适宜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针对四川北部地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应选择具有丰产性好、抗病性强、株高适中、抗倒伏、中早熟、分蘖力强、耐旱耐瘠薄等特点的小麦品种。根据近年来试验示范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当前表现较好的品种有:绵麦51、绵麦367、绵麦37、绵杂麦168和川重组104等。
    加强小麦种子处理,切实做好种子药剂拌种工作,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
    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的方法:先拌杀虫剂、再拌杀菌剂。具体操作:取10ml40%甲基异柳磷乳油,加水1kg稀释成药液,用喷雾器将稀释药液均匀喷洒摊在塑料编织袋上的10kg小麦种子,喷药后堆闷3小时~4小时,再摊开晾干。接着,取10g2%立克莠,对水200g调成糊状,将糊状药物和拌过杀虫剂的10kg种子一并倒入拌种器或塑料编织袋中,充分搅拌。最后,将拌好的种子放在阴凉处晾干后用于播种。
    各地要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避免发生药害。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2、适期适墒播种
    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抢墒早播,有利于全苗壮苗。当前四川小麦品种以春性为主。据多年播期试验和生产实践,四川北部地区春性小麦品种最佳播期在10月25日至11月6日,弱春性品种或海拨较高的地区可适当提早3-5天。
    3、提高播种质量
    3.1稻茬麦
    3.1.1 做好开沟排湿、适墒整地工作
    2013年9月中旬至今,四川盆地天气晴好,利于水稻收晒,稻茬田水分蒸发较快,地下水位降低,适宜进行耕耙。目前各地在小麦播种前应及时开沟排水,适墒整地。
    开沟具体做法:在田中顺东西向分厢开沟,厢面长度一般与田块等长,并在田块四周开好边沟,做到沟沟相连,能灌能排。沟厢规格:厢宽一般2m-4m,粘土宜宽,沙土宜窄,使厢中部土壤浸润深度可达40cm左右为宜,厢沟一般宽20cm-30cm,深20cm-25cm,边沟一般宽20cm-30cm,深30cm-35cm。
    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少免耕”。今年可对往年采用“少免耕”播种的田块,深耕一次,以掩埋水稻秸秆、杂草及病虫有机体;破除犁底层,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
    3.1.2 搞好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
    播种前除草十分关键。对于一年生杂草,可采用触杀性强的克无踪除草剂(克无踪是广谱触杀性除草剂,它能杀灭大部分禾本科及阔叶杂草,作用迅速);对于多年生杂草,则采用内吸作用强的草甘膦(一种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除草性能优异,极易被植物叶片吸收并传导至植物全身,对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都有很高的活性)。在播前一周前后,选择晴天施用。免耕麦田还应在苗期进行一次化学除草。
    3.1.3 撒施底肥
    稻茬麦田因前作是水稻,地力相对较高,基础地力一般在200 kg/亩-300kg/亩水平,高者可达350 kg/亩以上。一般亩施8-10kg纯氮可达500kg的产量,同时每亩增施P2O54-5kg(相当于含磷量14%的过磷酸钙28-35kg),钾素相对较为丰富,可通过施复合肥的方式适当补充即能满足需求。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每亩可配施渣肥1000-1500kg,优质人畜粪水2000-3000kg。
    在基础地力较高,每亩施用纯氮10 kg的条件下,应降低基肥比例,提高中后期的追肥量。一般底肥占50%-60%,拔节肥占30%-40%。
    现在提倡施用小麦专用复合肥,一般每亩施用50公斤用作底肥。另外选用尿素、碳铵等速效肥作追肥。
    3.1.4 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精量播种
    稻茬麦田的播种方式有:免耕人工撒播、翻耕机条(点)播;免耕撬窝点播;免耕精量露播;免耕半旋机播等。各地应因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当时的生产情况和劳动力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提倡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尽量采用免耕半旋机播技术,以节省劳力,提高效率。
    稻茬麦田地力相对较高,小麦分蘖力较强,若播种过多,群体过大,势必造成个体与群体质量下降,抗倒伏和抗病能力降低,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播种量不宜过大,中等籽粒(千粒重45g左右)、发芽率正常的种子,应控制在7kg/亩-9kg/亩。基本苗以14万/亩-16万/亩为宜。
    3.2丘陵旱茬麦
    3.2.1推广旱地改制,实行分带种植、用养结合。
    四川北部麦区以旱地小麦为主,多分布在丘陵坡台土上,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灌溉条件差。因此应大力推广旱地改制,实行分带种植、用养结合。以解决小麦晚茬、瘦茬和多熟茬口矛盾,提高全年光热水土资源利用率,获得持续高产稳产。
    四川北部麦区旱地当前主要间套作形式为麦/玉/苕或麦/玉/豆。小麦一般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5月中旬收获;玉米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获;小麦收获后种植甘薯或大豆,10月下旬收获。冬季预留行可种植蔬菜或绿肥。实践证明,旱地轮作制度由两熟净作改为三熟带作,由窄行套种改为中厢带植,小麦面积虽有减少,但通过选择高产品种,利用边际效应来弥补损失,仍然可获得较高单产;种植矮秆小麦品种,改善了间套群体的生态条件;早熟品种缩短了与玉米的共生期,利于玉米壮苗,预留行提早了玉米播栽期,减轻了夏伏旱的危害;小麦耐迟播的特点,则为后作的增产提供了时间。
    当前各地旱地小麦改制模式以双三0、双六0、双二五为主。
    3.2.2 适时抢墒播种、合理密植
    传统的小窝疏株密植技术(即在基本苗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窝数,减少每窝内的麦苗数)是适应四川北部麦区气候生态条件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一般要求每亩2-3万窝,亩基本苗14-16万,过去主要通过人工撬窝的方式加以实现。但由于这种播种方式耗工费力,目前主要在江油市大堰乡等小麦高产示范片采用这种播种方式。
    当前丘陵旱地小麦主要的播种方式有:1、在沙质或壤质土,采用2BJ-2型简易人力播种机精量露播;2、在质地黏重土壤,采用窄锄点播(即用窄锄按行距25cm、窝距15cm打窝,每窝9-10粒种子,每亩1.8万窝、14-16万苗);3、在小麦采用“双三O”规范化带式种植、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可采用带式机播技术(可选用泽丰小型机引ZB-5播种机机播)。以上播种方式均应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抢墒播种,都能达到合理密植的效果。
    3.2.3平衡施肥、合理分配
    旱地土壤肥力不高,低台土一般需纯氮10kg/亩左右,中、高台土则需12kg/亩左右。旱地麦田大部分有效磷缺乏,尤其是黄壤更低,而有效钾含量丰富。因此,应特别注意增施磷肥。鉴于旱地麦区生产条件,必须采取科学简便的施肥方式。一是广泛推广施用优质专用复合肥,实现平衡施肥;二是以底肥为主,借雨追肥。
    4、做好防旱准备
    由于四川北部麦区常年播种后干旱,严重影响小麦的出苗和群体建成。因此各地在适墒播种的情况下,做好防旱准备。各地要充分利用集雨微水工程,修建集雨场、水窖、水池等集雨工程,提高水利用率。“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在遭遇干旱时能及时补水御旱。对受旱严重、基本苗不足、长势弱的三类苗田块,结合灌溉及时施用壮苗肥,或在降雨前亩施尿素5-7公斤追肥一次,促进有效分蘖和幼穗分化。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 四川省麦类创新团队良种繁育技术岗位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