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3第七期
积极应对暴雨洪涝灾害 确保大春粮食稳产增产
一、灾情特点
(一)区域性暴雨
在6月18-22日和6月29日-7月1日分别出现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降雨强度大部分区域达到特大暴雨,降雨持续时间长,且两次间隔时间短。 第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在成都、绵阳、广元、德阳、资阳等市的大部地方及乐山、眉山、雅安、凉山等市州的部分地方,共有31个县(市)出现暴雨,其中有8个县(市)降了大暴雨,广元、绵阳两市的局部地方出现了特大暴雨。 第二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是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降雨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遂宁、南充、绵阳、德阳、成都、眉山、广元、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广安、巴中13市的大部地方及宜宾、达州的部分地方降了暴雨,其中遂宁、德阳、绵阳、资阳、自贡5市出现区域性大暴雨,遂宁市本站日降雨量为415.9毫米,为1951年以来我省日降雨量第二大极值,也是我省20年来最大的日降雨量极值。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我省共有52个县(市)出现暴雨,其中有19个县(市)降了大暴雨,遂宁市的部分地方出现了特大暴雨。
(二)经济损失严重
据省民政厅统计,第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造成我省9个市(州)、29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90.21万人, 失踪1人,紧急转移人口2.44万人;农作物受灾4.02万公顷,绝收0.44万公顷;倒塌房屋105户、250间,严重损坏房屋692户、2601间,一般损坏房屋7912户、21406间;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第二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造成全省16个市的69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449.16万人,因灾死亡13人,失踪5人,紧急转移人口18.3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72万公顷,绝收3.98万公顷;倒塌房屋4921户、11100间,严重损坏房屋10829户、27464间,一般损坏房屋20589户、41809间;直接经济损失37.03亿元。目前,灾害损失正在进一步核实统计中。
(三)区域农业受灾严重
1、区域受灾严重。本次暴雨洪涝灾害是一次区域性灾害,因此区域性农业受灾严重。总体表现为:强降雨中心区域受灾重于非降雨中心,如遂宁市受灾60余万亩,成灾30余万亩,绝收3万余亩;绵阳市受灾30.8万亩,成灾14.68万亩,绝收3.37万亩。河滩地(低洼地)重于坡地。玉米受灾重于水稻。主要原因是今年受前期冬干春旱影响,水改旱面积扩大,加之玉米播期推迟目前正处在产量形成关键期。
2、对大春作物影响大。目前,灾区玉米、水稻正处在生长关键期,其中早春玉米已进入灌浆中期,迟春玉米、夏玉米处在散粉和抽雄吐丝期,水稻处在拔节孕穗期,此时受害均对产量形成造成影响。同时对大春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洪涝导致河滩(低洼)地块水稻、玉米冲毁或淹水;二是大风导致夏玉米倒伏、倒折;三是持续降雨影响迟春玉米授粉结实;四是高温高湿促进病害发生。
二、技术建议
目前,我省已进入雨季且气象部门预测7月上旬我省大部降水日数较多,应根据生产现状积极采取技术措施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确保大春粮食作物稳产增产。
1.对绝收田块应及时改种补种。对因洪涝灾害导致绝收的田块应及时进行田间清理,改种补种,通过增种秋季作物减少损失,可大力发展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等秋季作物,抓好技术到位和农资补贴,实现增种增收。
2.分类指导减轻灾害影响。倒折严重的地块,将玉米植株割除作为青饲料,并及时套作甘薯、大豆等后茬作物,力争“玉米损失下茬补”;零星倒折的地块,应将倒折的植株尽早割除,为正常植株补偿生长提供条件;对迟春玉米授粉结实受到影响,可根据条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增施粒肥,亩用尿素10kg;对夏播倒伏玉米,应在雨后尽快人工扶直植株并进行培土追肥,构建壮苗健株,同时可结合健壮素等化控剂叶面喷施,促进苗全、苗齐、苗壮。对淹水稻田应及时排水,用喷雾器喷洗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
3.清理田间,除涝防病。对因强降雨导致田间排水不畅的田块,要及时清理田间背沟和边沟,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同时,针对暴雨后高温易诱发的纹枯病、茎腐病和南方锈病及大小叶斑病,在加强预报基础上,开展药剂防治。可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治纹枯病(亩用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用43%好力克乳剂防治叶斑病(亩用量15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还可用65%代森锌10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防治。此外,还应注意防治螟虫,可亩用50%锐劲特乳剂30毫升拌细沙2公斤点心;50%辛硫磷10毫升拌细沙5公斤点心;或者亩用白僵菌粉剂20克拌细沙2公斤点心。也可用50%敌敌畏1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点心或未展开雄穗防治螟虫。
4、加强监测,科学预防灾害。随着盛夏来临,已进入暴雨洪涝多发季节,提高警惕,做好预测预报,并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对遭受洪涝灾害长势偏弱、抵抗力下降的地块要加强监测,才能更好应对灾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四川省玉米产业创新团队 刘永红 王秀全 杨 勤 何 丹 卢庭启 岳丽杰 张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