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3第八期
蔬菜抗涝生产技术建议
7月上旬以来,我市连降暴雨,对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正值越夏蔬菜生长和秋菜播种的关键时期,如果防治措施不到位,会造成蔬菜减产甚至绝收。因此积极应对暴雨灾害显得非常重要,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随时收集气象资料,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易涝洼地实行深沟、高畦耕作,田间沟渠相通,排灌自如;深耕改土,多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渗水能力;暴雨来临前,不宜播种蔬菜;刚播种的蔬菜,应及时用稻草、遮阳网等覆盖;可采收的蔬菜要及时收获;加强排水设施的整修,保证排水畅通;暴雨前培土以防植株倒伏;利用遮阳网覆盖以免叶片受损。
二、受灾较重菜地加快抢收尚未死亡的蔬菜,降低损失
受灾严重菜地立即清理烂菜死菜,沙质土壤菜地可马上整地起畦抢播,黏土菜地待水退后稍微晒干再整地起畦播种,直播一批速生早熟叶菜类蔬菜,例如苋菜、小白菜、空心菜等,一般20天后可以收获上市,加快市场供应,减少经济损失。
三、灾情较轻的菜地要加强田间管理,保障蔬菜生产
1、开沟排湿
应尽快开新沟,修复老沟,排除田间积水,缩短蔬菜根系受淹时间,以防沤根烂根;适当培高畦面,挖深排灌沟,以防下轮暴雨。
2、抢救倒伏植株
扶正倒伏的植株,用清水喷洗植株上的泥土,以利于呼吸、蒸腾和光合作用的进行,使植株尽快恢复生长。
3、注意遮荫
雨后骤晴,高强度的蒸腾作用可导致植株生理性失水而枯萎死亡,建议雨后天晴要注意适当遮阳网遮阴或在植株表面喷水。
4、中耕松土
暴雨造成土壤板结,雨后土壤稍见干后,便应及时中耕松土,以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恢复生长。
5、加强追肥
涝灾后蔬菜会出现脱肥症状,为促进受灾蔬菜恢复生长,排水后先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与1%尿素混合液,增强蔬菜吸肥能力;待土壤水分适宜时,迅速追施速效肥,叶菜类蔬菜以氮肥为主,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氮、磷、钾肥配合使用。
6、做好病虫草害防控
暴雨后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及其对蔬菜的损伤易引起病虫害,应迅速撒施草木灰,喷施波尔多液、百菌清、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或使用杀菌素灌根。如发现虫害应及时喷施杀虫剂。同时,要加强药物或人工除草,防止草害蔓延。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服务科 供稿)
“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与应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近日,绵阳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我院“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成果的先进水平,在解决杂交水稻品质稳定性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绵阳市农业科学院完成的“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与应用”项目系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绵阳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针对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稻谷产量与进一步改善稻谷品质、提高品种抗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改善水稻产业结构这一主要问题,本项目组通过引入粳稻和糯稻血缘加强材料的创新,选育优质恢复系与国内外优质香型不育系测配,经过24年的系统研究,在培育香型、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研究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开展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育成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组合3个。引入热带粳稻(爪哇稻)和糯稻血缘作为扩大亲本遗传差异和提高品质及品质稳定性的遗传基础,成功创制出绵恢3728、绵恢725、绵恢3724等优质恢复系。通过与国内外优质香型不育系广泛测配、丰产性多点鉴定、理化品质和食味品质鉴定相结合的品质筛选,成功选育出高品质的宜香3728、宜香725、宜香3724通过11省(市)审认定,并获植物新品种权。
2.育成品种实现了高产、高品质及品质稳定性的有机统一,育成四川省第一个国颁二级优米中籼迟熟杂交水稻组合,具有突出的先进性。
三品种经5省(市)7 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6.81%,生产示范验收亩产最高达833.7公斤,丰产性突出。
三品种稻米理化品质均达到国颁优质米标准,且在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玉溪市等不同地点不同年份表现稳定,并获得四川省第四届“稻香杯”优质米奖。其中,宜香3728不但是四川省第一个品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也是该年审定的25个水稻品种中的唯一重点推荐品种,获“稻香杯”特等奖,居该届获奖品种第一位,而且在2007年农业部和中国水稻所组织的稻米食味品质鉴定中综合评分列中籼杂交水稻第一名,实现了理化品质、食味品质及品质稳定性的结合。
3. 配套技术成熟和集成度高。通过研究和示范,实现了新品种与配套技术的组装集成,推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了以“株行循环法”、“四步提纯法”为基础的提纯复壮及原原种繁殖技术、以“避冷增母”为主的高产制种技术和以“保优高产”为目标的栽培技术等6套技术规程。
4.推广应用效益显著。由于成果的技术经济指标突出,配套技术集成度高,先后被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主导品种、粮油企业作为优质米订单品种等,加速了成果应用,截止2012年已累计推广653万亩,增收稻谷1.6亿公斤,创经济效益10.8亿元,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我国优质杂交水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水稻研究所 供稿)
“优质专用型绵薯系列甘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近日,绵阳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薯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优质专用型绵薯系列甘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以省农科院副院长黄钢研究员为主任委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大一研究员为副主任委员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在听取了我院余金龙副院长的研究报告、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质询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项目中提出的3项优质专用型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为专用型甘薯新品种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其中,“带蔓收获、综合评判和多点鉴定”的甘薯育种技术和首次提出的“早育早栽、蘸根免浇”为核心的甘薯轻简化栽培新技术,成功解决了甘薯栽插后浇水费时费工、劳动强度重的瓶颈问题,整体技术居国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对推动甘薯专用型品种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十五”以来,我院薯类研究所在“带蔓收获、综合评判和多点鉴定”为核心内容的甘薯专用型品种选育新技术的指导下,共选育绵薯5号、6号、7号、8号和绵紫薯9号共5个淀粉型、食用型和高花青苷型优质专用型甘薯品种,并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中,绵薯8号经检测胡萝卜素含量达12.4mg/100g鲜薯,是我省已审定的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甘薯新品种;绵紫薯9号经检测花青素含量达76.53mg/100g鲜薯,在我国已审定的紫色甘薯品种中属于高花青素类型,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同时,通过“专用型品种+专业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用型品种推广应用模式,薯类研究所在全市建成了大面积规模化的专用甘薯产业化基地,促进了甘薯加工企业集群的发展。据统计显示:2001-2012年,项目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49.1万亩,新增鲜薯99.2万吨,新增产值15.5亿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薯类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