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农业科技动态2013第五期

发布时间:2013-06-14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水稻绿色防控稻鸭共育技术

    一、基本概念
    稻鸭共育技术是目前我国及亚洲水稻主要生产国家正在大力组织推广的一项优质高效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具有降低水稻种植和蛋鸭养殖成本、提高大米和鸭蛋品质、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特点,深受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稻鸭共育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的生产体系,对增产增收,保持生态平衡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一是降低了水稻栽培过程中除草剂的施用,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化肥施用量,净化了农田生态环境,使稻米达到无公害要求;二是稻田里的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多种害虫,减少了害虫对水稻生长的危害;三是鸭粪的氮、磷、钾等养分丰富,可用作水稻的追肥加以利用;四是鸭子吃草觅食,搅水松土,通气增氧,降低有害物质危害,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分蘖的发育成穗。据统计,实施稻鸭共育技术,每亩水田可实现节本增收120~140元,节约养鸭饲料3O%左右。
    二、关键技术
    1、选好稻、鸭品种,培育健壮苗、雏
    (1)水稻方面,选择株型松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中上,抗逆性较好(包括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的优质高产品种。不论旱育秧、秧盘育秧或水育秧,均以培育壮苗为目的。
    (2)鸭苗方面,选用露宿能力强、成活率高、食量较小的小中型个体品种,如绍兴麻鸭、四川建昌鸭、黄金鸭、本地花斑鸭等。掌握在水稻浸种时入孵,即所谓的“谷浸种,蛋入孵”。鸭出生后,要进行调教雏鸭下水,锻炼放鸭。可与小鸭饮水结合起来,在室外铺一张四边垫高的塑料布,中间倒上清水,水深2厘米左右,水倒好后需日光照射,待水温适中,再把鸭放进去。饲养4~5天,可放雏鸭到水稻锻炼。
    2、修建围网和鸭棚
    在田边四周设置塑料围网防鸭逃逸,以4指规格尼纶丝网沿围隔为好,围网高度以0.6~0.8米为宜,每2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撑。或利用放养田四周的自然河、塘、墙等阻隔,加强看护,严防老鼠、黄鼠狼、蛇、鹰等危害鸭群。在田角空地上,建一个2~3平方米座北朝南能避风雨和添喂饲料的棚舍。棚顶用稻草或编织袋等遮盖,避免日晒夜露。周围稍作围挡,必须通风透气。棚内地面用木棍、木板或竹板平铺,便于放置食盒、盛水容器和鸭子居住。
    3、共育阶段
    (1)移栽、放养适期
    水稻移栽最宜时间为5月25日左右,最迟不超过月底。雏鸭10~12日龄时,秧苗移栽7~10天后放养。一般进入稻田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2)密植、密度合理
    水稻的种植方式和密度,既要有利于鸭在稻间穿行活动时少伤稻苗,又要兼顾当地种植习惯。以宽行窄株的栽插方式为宜,规格为“9(寸) ×5(寸)” 、“10(寸)×4(寸)”,每亩栽1.3~15万窝,每窝6-7苗(包括分蘖)。鸭苗按每亩15只鸭放养,为了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放养前每只鸭还需注射预防鸭瘟等的疫苗。
    (3)肥水运筹适宜
    鸭在稻田觅食活动期,田面要有浅水层,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踩泥搅混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孽生长发育的作用。在排水沟内始终保持10~15厘米深的水层,或在补饲棚田边控4平方米面积的水坑,深度0.5米为宜,供鸭洗澡。
    水稻移栽前一次施足肥料,亩用水稻专用肥40公斤。要求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长,及早够苗)、中期控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住(养根保叶促灌浆)。”
    (4)搞好辅助添饲
    从提高养鸭自食其力的能力、降低成本考虑,放养后尽可能少添饲料,特别是不喂带生长激素的配合饲料。但是,放养最初的1-2周,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补喂一点小麦、稻谷。此后随着鸭龄的增大,每天每只鸭补料50~75克。为了培养雏鸭召之即来的习性,每次喂料时伴以呼唤、吹哨或敲击声,建立条件反射,以利于鸭群管理。
    (5)虫、草生物防治
    稻田虫、草害主要靠鸭捕食为主,一般不用药剂防治。对不能控制在防治标准以下的病虫,应该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可采用性诱剂控制螟虫,或选用春蕾霉素、纹曲宁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不施用除草剂。
    4、成鸭出栏
    7月底,水稻开始灌浆时,要将鸭群从稻田赶出。捕捉群鸭的方法,一是将群鸭引入三面有围屏物的添饲棚内,在围棚内进行捕捉;二是把群鸭赶入田边有一定深度(约1米左右)的排水渠道或田埂上有围网的田角,然后逐只捕捉。
    5、捕鸭后水稻管理
    鸭出稻田后,采取湿润灌溉方法,以增强稻根活力,防止稻体发生倒伏。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  刘定友  供稿)

 

加强院企合作,助推科技型企业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文件精神,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步伐,5月9日上午,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万亩田公司、雪梅生态园、绿汇蔬菜、禾康农业、御锦农业、新三唯食品公司及新家园种植大户等7家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围绕“加强联合、资源共享、创新发展”主题,就加强院企合作,助推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强科技支撑,缓解蔬菜供需矛盾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针对制约企业发展问题,双方探讨了院企合作的具体模式,并对如何解决当前蔬菜供给紧缺,蔬菜价格持续走高等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看法。交流中,绵阳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宗勇指出,面对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新形式,要强化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通过提供优质品种、培训专业人员、搭建专业队伍等方式,强化院企合作,着力打造街子乡蔬菜品牌,不断增强企业产品文化元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为地方经济和企业、产业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绵阳农科院多年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共谋发展,院企合作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农科院社会服务本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本次座谈会的顺利举行,为推动农科院走好院企合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为促进我市菜篮子工程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支撑。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技术服务科  文静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