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13第四期
关于小春作物秸秆焚烧现象的调查及建议
绵阳作为四川省农业大市之一,在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连年丰收,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随之带来的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逐渐加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市党委政府一直明令禁烧秸秆,但就目前现状看,形式不容乐观,特别是夏收小春作物秸秆焚烧现象严重,焚烧秸秆所产生的烟雾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人的健康,还影响了正常的航空及交通运输安全,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于近期就小春作物秸秆焚烧问题在绵阳市周边乡镇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前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我市周边乡镇小春作物秸秆焚烧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现状
我市常年小春作物种植面积310万亩(小麦170万亩,油菜140万亩),秸秆产量约98万吨。根据绵阳市周边安县界牌、花亥、磨家、河边,涪城金峰、石洞、石塘、吴家、杨家、观帝、丰谷,三台永明,游仙松垭、观太、石板、魏城,江油中坝等17个乡镇、31个生产小组、124户农户现场调查数据表明(见表1):我市秸秆回收利用率低,秸秆焚烧比例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燃料结构发生改变,秸秆焚烧现象日趋严重。长期以来,秸秆是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配套设施完善,绵阳周边农村多数已使用天然气或罐装煤气,减少了秸秆作为家用燃料的使用比例。目前,我市小春作物秸秆96%被农民就地焚烧或丢弃浪费。
2、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单一,综合循环利用比例较小。多层利用、多级转化、多次增值发展的还不够。目前,仅有不到5%的小春作物秸秆被直接还田用作肥料,而家畜饲料、秸秆沼气、食用菌栽培、秸秆气化、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所占比例太小。
3、市场化机制有待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未形成规模优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市场机制和储运体系,目前秸秆综合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较零散,不集中,利用较单一,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许多适用技术还未能转化应用。例如:我市沼气建设已全面展开,已建成沼气池57.8万口,但秸秆沼气发展较少,大型秸秆气化站和秸秆固化站在我市还处于空白状态。
4、缺乏经济实用的配套技术设备。秸秆便捷处理设施不配套,机收后秸秆留茬过高,造成下茬农民种植困难;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尤其是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设备缺乏,各项技术之间集成组合不够。
5、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忙时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机械收割后的秸秆捆扎搬运离田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就地焚烧秸秆。
二、当前国内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一)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其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的含量;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方面可大幅度提高秸秆肥料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确保我国农业持续增产的有效措施。
(二)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由秸秆加工的秸秆饲料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通过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秸秆微贮、秸秆揉搓丝化、秸秆压块、秸秆膨化等方式,改善秸秆的适口性和营养成分,提高秸秆的采食率和转化率,达到秸秆高效利用的目的。
(三)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将秸秆粉碎后,与其他配料科学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银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决近几年食用菌生产迅猛发展与棉籽壳供应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经处理后,仍可作为家畜饲料或作肥料还田。
(四)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作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等,减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也可替代粮食生产木糖醇等。
(五)秸秆燃料化利用。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吨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炭化和活化等方式。
三、缓解我市小春作物秸秆焚烧现象建议
(一)明确职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秸秆综合利用效益的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秸秆处理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职责,加大引导和宣传力度,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有关政策及知识,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秸秆是资源、是效益,焚烧秸秆就是浪费资源、就会危害公共安全,全力营造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引进、筛选、集成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
根据我市秸秆数量和种类,综合秸秆利用现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1、着力推进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秸秆还田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最快速、最经济、最现实的方式和途径。采用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是经过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等流程,将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通过秸秆的机械化还田,既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也能减少秸秆因浪费和焚烧造成的废气排放与环境污减少环境污染。
2、扩大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料的规模。因为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因此很适合做平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猫木耳等食用菌的培养料。以我市现有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扩大生产规模,添置秸秆加工设备,建立食用菌培养基料生产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秸秆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加工,供企业或合作社生产需要。对于有些品种的废弃菌帮(袋)料也可以作为另一种食用菌的栽培基料,不仅提高了生物转化率,延长了利用链条,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加快秸秆饲料化利用步伐。秸秆饲料利用主要指通过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饲喂牛、马、羊等大牲畜。其中,秸秆青贮、微贮简单易行、省功省时,便于长期保存,可全年均衡供应饲喂;秸秆揉搓丝化可有效改变秸秆的适口性和转化率;秸秆压块易消化、采食率高、附加值高、便于长期保存、饲喂方便。
4、大力推广秸秆沼气技术。结合我市沼气池建设工作,大力推广具有技术成熟、原料广泛、产气充分的秸秆沼气技术。秸秆沼气(生物气化)是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作用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的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稻草、玉米等秸秆原料,有效解决了沼气推广过程中原料不足的问题,使不养猪的农户也能使用清洁能源。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粉碎后进入沼气厌氧罐内中温发酵,产生大量的沼气能源,通过输气管道送到千家万户。此外,秸秆入池产气后产生的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即过池还田),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
5、积极引进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技术。秸秆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如保温材料、包装材料、各类轻质板材的原料来源,特别是目前秸秆建材开始逐步走入市场,成为建材市场的一支新军。我市可通过引进秸秆建材技术和设备,为秸秆深度利用拓展新的空间。
6、示范推广秸秆收集技术。为解决农忙时期秸秆收集、处理困难等问题,示范推广农作物粉碎、捡拾、打捆全程机械化技术,对收获后留在田间的秸秆进行及时高效的处理。目前,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在秸秆打捆、转移等秸秆田间机械化收集处理技术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可引进一批适合我市农情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秸秆打捆机、压块机、青贮机,解决当前因劳动力缺乏,秸秆收集、处理困难问题。
(三)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健全和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相关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奖罚政策,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投入,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燃料乙醇制备技术以及秸秆收集贮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推广给予适当补助,将秸秆还田、青贮等相关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应用和生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认真落实支持秸秆利用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
(四)加快技术研发推广,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优先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领域的关键设备、共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加快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开发新型适用技术。
1、加强技术与设备的研发。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对现有秸秆还田机械进一步选型改进,加强秸秆联合收割碎化装置研究,切实解决机收后留茬较高难以插秧、秸秆切割长度较长难以还田等问题;加强秸秆膨化、生物菌发酵、压块饲料等先进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秸秆饲料的养畜作用;加强以秸秆为原料的新能源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在人口集居点兴建秸秆气化利用工程,进行集中供气,在人口分散区推广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炉,积极推广秸秆固化技术,逐步改善农民用能结构;加强以秸秆为原料的造纸、秸秆制碳、秸秆有机肥加工、秸秆板材、秸秆液化等技术研究,努力开发秸秆工业化利用途径,不断拓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空间。
2、实施一批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建立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有计划的推广应用。
3、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要进一步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基层组织和服务组织的作用,从推广成熟实用的技术入手,加强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