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详细内容

小麦新品种绵麦367通过国家审定

发布时间:2011-03-15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麦新品种绵麦367通过国家审定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就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和提高。我所坚持以高产、抗病、优质、广适为目标,以“矮秆为基础,穗重为中心,抗病为前提,调整株叶型,提高穗粒数”的育种策略为指导,育成了高产、抗病、优质、广适、大穗型小麦新品种绵麦367,现已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 001。是2010年长江上游麦区唯一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


    绵麦367系2002年用自育的优良矮秆种资源材料1275-1(审定定名为绵麦37)作母本,选用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良品系99-1522(审定定名为川麦43)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


    绵麦367株高适中,穗层整齐,后期落黄转色好,穗大粒多,粒大饱满,丰产性好。2007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9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1.9%;2008年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433.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1%,居16个参试品系首位;2009、2010两年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9.1公斤,比对照川农16增产13.95%, 居试验组第一.二位;2010年同时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6个试点安排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1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亩产(372.3公斤)增产7.2%,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容重763克/升,粗蛋白12.13﹪,湿面筋21.4﹪,吸水率54.1﹪,沉降值29.25毫升,面团稳定时间2.25 分钟。


    绵麦367适宜在长江上游平坝、丘陵、低山区种植。在栽培技术上,在川西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一11月5日,亩基本苗13-15万,亩施纯氮12-14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早施三叶肥,看苗追施拔节肥。注意田间中耕除草,抽穗后发现蚜虫应及时防治,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科技科  李生荣  供稿)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