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杂交小麦工作会议在我所召开
4月23—25日,国家863计划“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创制与应用” 项目与国家支撑计划“杂交小麦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联合在我所召开2010年度工作会议,项目主持单位北京杂交小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博士、中种集团刘杭总农艺师主持会议。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绵阳农科所、中科院遗传所、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华中农业大学、重庆农科院特作所等单位专家参会。会议期间,各单位汇报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新进展,并考察了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高产示范片及规模化制种基地。基于温光敏核不育系的二系法是我国首创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也是目前的主要途径。在这一领域,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2002年以来,先后培育出绵阳32号、云杂3号、京麦6号、云杂5号、云杂6号、绵杂麦168等6个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品种。
绵杂麦168是我所利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光型不育系MTS-1和恢复系MR168组配育成,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双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应广泛等特点。目前已初步建立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和规模化高效制种技术体系。2008年以来,在四川、湖北、河南、陕西、云南、甘肃、青海等省累计示范种植5万余亩,平均亩增产60—100公斤。
今年在我所与江油市农业局共同实施的大堰乡万亩高产示范片,绵杂麦168长势整齐,叶片清秀,结实正常,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呈现一片丰收景象。据初步测产,核心示范片亩平均有效穗28万,穗粒数50粒,按照该地常年千粒重45克计算,理论亩产量达616公斤,创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记录。与会专家现场考察后,一致认为:绵杂麦168长势健壮、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抗病性突出,产量显著高于当地其他品种,高产示范效果十分明显,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建议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尽快大面积推广。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所已请示四川省农业厅,由四川省农业厅牵头,组织有关农业行政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依托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示范县等项目,成立绵杂麦168推广协作组,加快推广应用速度。同时,加强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与示范,深入研究父、母本比例,播期和密度等技术措施,为大面积规模化制种提供技术支撑。使该品种为我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