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示公告 >详细内容

公示

发布时间:2016-11-04

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精神,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绵阳市农科院)已通过预审,拟推荐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现将基本情况及先进事迹公示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绵阳市农科院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1938年建成的四川省稻麦改良场绵阳分场,至今已有78年历史。现有在职职工102人,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具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专家、市级拔尖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17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农艺师49人,中级职称27人,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43人。

绵阳市农科院是绵阳市唯一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设有小麦、水稻、油菜、玉米、薯类、蔬菜、畜牧、中药材、作物栽培、生物技术等12个研究方向,其中抗病及杂交小麦、全香型优质杂交水稻、高芥酸油菜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常年承担国家863、948、育种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60余项,是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国家小麦、水稻、油菜原原种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区域试验站、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训基地等重要建设单位,截止2015年底,累计育成农作物新品种226个(次),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01项(获得79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208项。同时,绵阳市农科院连续二十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所”,位居全国市州级农科院所第七位,西南第一位。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二、先进事迹

“十二五”期间,绵阳市农科院始终坚持“科研立院、成果强院、人才兴院、服务三农”的办院方针,按照“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要求,整合和优化各方资源,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攻坚,为地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科研成果显著。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38项,争取各级项目资金3860万元,审定新品种36个(次)(其中:国审4个),获得新品种权27个,获各级成果奖励16项,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8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1.5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70亿元。审定品种中,绵麦367和绵紫薯9号被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绵麦51、绵单118、绵油33等被推荐为四川省主导品种;蓉18优662为我院首次通过国家审定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的水稻新品种;国豪油8号实现四川省油菜高油育种重大突破,含油率高达46.38%,全省第一。

二是研究方向持续创新。一方面深挖传统学科潜力,积极开展小麦重要性状(如:抗病基因)发掘与分子标记、多分蘖矮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确定位、油菜隐性核不育Bnms2基因副突变材料发现及利用、热带及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引进及应用等基础性应用研究,为开展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等研究积蓄“力量”。另一方面以产业需求为重点,不断拓展创新领域,及时启动以蔬菜、畜牧、经济作物(中药材)研究为代表的新学科创新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蔬菜研究已审定新品种3个,绵紫豇1号是四川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紫色豇豆新品种,花青素含量高达97mg/100g。畜牧研究顺利进入四川省畜禽育种攻关团队,研究的平武大山红鸡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三是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与绵阳市5个县市(区)和60余家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科技协作攻关、成果示范推广、农技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常年召开各类现场会15次以上,展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余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职业农民2万余人(次)。其中,在安县召开的“绵杂麦512、绵杂麦168、绵麦367、绵麦51验收现场会”,平均亩产608.9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产量增产109.9%,使该县小麦亩产首次突破600公斤;在安县召开的“绵紫9号测产验收会”,平均亩产3850公斤,创四川省甘薯亩产新记录;在三台召开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核心示范区、万亩示范片验收会”,平均亩产619.6 公斤,较三台县近三年平均玉米产量增产37.7 %。同时,在盐亭召开的“四川省丘陵地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暨玉米机收现场会”、梓潼召开的“油菜机收现场会和双低高油新品种国豪油8号高产验收会”、安县召开的“水稻制种机插秧现场会”,为我市基层农户展示推广了大量轻简化集成技术,极大提高了玉米、油菜、水稻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速度。

四是人才结构持续优化。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绵阳市首批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单位,建成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新增研究员6人,省优专家、市级拔尖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引进博士2人、硕士11人,送培攻读在职博士7人(4人已毕业),选派1名同志到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交流访问;推荐15名科研人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绵阳市敬业道德模范等称号。

五是对接产业需求,助力脱贫攻坚。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关文件精神,我院一方面积极与贫困地区农业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参与了壤塘、三台、北川等地的脱贫产业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粮油、蔬菜、畜牧等产业的生产等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利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省创新团队、技术走基层等平台,每年派出科技人员4000余人次前往北川、盐亭、平武、青川等贫困地区,对2万余人次的贫困农户进行了油用牡丹、矮晚柚、绵州紫山药、麦冬等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家禽养殖和疾病防控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为地方马铃薯、畜禽养殖、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渠道,为助推贫困农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提供了智力支撑。

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16.11.4—2016.11.10),干部群众如有异议,请电话或书面反映。电话:0816—2265704。


                             

绵阳市农业局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二0一六年十一月四日

  • 主办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 联系电话:0816-2822078 蜀ICP备13029189号-1 技术支持:动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