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记功勋科学家冯达仕
已故省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冯达仕,男,1915年10月出生,四川邻水人。194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先后在四川省推广繁殖站(后改为华西推广繁殖站)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即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担任技术员、麦作股长、农艺师,1958年,他毅然离开大城市,离开了妻儿,只身到条件艰苦、草创之初的绵阳市(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的投入小麦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他先后培育出 “绵阳11号”等一系列小麦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4亿亩,创经济效益62亿元。同时取得了8项国家、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出版了6部科技专著,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四川省的农业发展和全国小麦科研事业,为粮食产量跃上新台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冯达仕先生受到严重冲击和迫害。但他坚信党的领导,坚信党的政策,在艰苦的岁月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劳动改造间隙仍脚踏黄土行于绿苗,小麦和黄土成了他的全部精神寄托。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党和政府为冯达仕同志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名誉。年逾花甲的他虽然饱经风霜,两鬓斑白,但他总是以超越自我为己任,一心扑在小麦科研事业上,默默无闻、呕心沥血,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五十年如一日的实践与积累着,终于突破了四川选育并依靠“穗数型”品种的思路,首先提出采用“穗重型”的技术路线,并应用这一新的学术思想来指导育种,为新品种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先后育成了绵阳11号等一系列优良品种,正是得益于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的推广,大范围地控制住了西南麦区年年大流行的小麦条锈病。
作为学者、科学家,冯达仕以毕生精力用小麦谱写了对党和人们无限的忠诚。他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在《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及其系谱》、《四川六大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六本专著及《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的选育》等20余篇学术论文中充分的阐述,正在被广泛地采用。历半个世纪之长,冯达仕带领他的课题组相继培育出小麦新品种18个,累计种植面积达3.4亿亩,创经济效益62亿元。先后获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4项;“绵阳11号”小麦1979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多次被评为绵阳市农科所“先进个人”及地直机关先进工作者;多次评为国家和省级劳动模范。1990年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绵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为“功勋科学家”。
冯达仕同志肩负过许多重任,得到过众多荣誉。他历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作物协会常务理事、绵阳市科技顾问团副团长、绵阳市科协名誉主席、四川省高级农艺师及评审委员。他历任第三、第五届四川省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八五年五月在政协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一九九二年八月中旬,他不顾古稀高龄,带领部分省政协常委赴东北地区学习考察,途中突发重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为党的事业,为我省统战政协工作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冯老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冯老的吃苦耐劳和拼搏奉献精神一直鼓励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人事劳资科 供稿)